在9月10日那个晚上,我正准备睡觉时突然刷到工信部公告,居然又偷偷跑出一款新车,还是纯电SUV。心里那会儿堵了会儿,想想这国内新能源市场是不是快到瓶颈了?一听到全景天幕激光雷达这些词,我就知道,这次不止是个普通的入门车。
这款欧拉新车肉眼看过去,真挺有意思。一面,设计沿用了欧拉一贯的圆润风,感觉圆润得像买了个水滴状的章鱼。说实话,我见过不少硬派SUV,线条硬朗得像钢铁侠,但这款新车看上去,就像一只胖胖的鸭子。我特意站在几米远的地方,看了几眼,觉得车身比例还算协调,尺寸更大——长4471mm、宽1833mm、轴距有2720mm。比起欧拉好猫,明显大了许多。
我和旁边的朋友随口问:这个尺寸能装多少行李?跟国内最多的家庭用车比,空间够不够用?他皱了皱眉:估算一下,后排座椅放倒大约能装个五六个大行李箱吧,前提是只装行李不带人。我这算得也不算精,毕竟没拆开车门量过内部。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和相册,突然看到那张车侧快照,隐约还看到车尾‘ORA 5’的标志,他妈的一看就心想,搞不好这是个试水的名字,毕竟欧拉公司之前还没有绝对的SUV产品。有人说拼命追数字命名,有助打海外牌,我倒觉得,告诉海外消费者这是欧拉的第二款SUV可能更靠谱。至于欧拉猫,未来会不会正式改名,我心里还没底。
配置方面,最令人惊喜的,是配备了全景天幕和激光雷达。说到这,有个问题:激光雷达这个玩意,到底是在什么情境下用?是开高速时检测车道,还是像搭积木一样,用来看前后左右?我知道,普通车用摄像头和雷达没差太多,但加了激光雷达,贵个几千块,出行安全感会提升几分。但只帮不上忙的部分也不少——比如遇到天黑、雨雾就立刻变盲人。
这配置在同级里,算是个新奇货。我朋友的修理店老板也说:有些豪华配置,实际用着不一定多顺畅,但能吸引买家,毕竟谁不希望有点科技感?这我倒反思:配置越多,成本越高,最后转嫁到价格上,可能会让带薪买车的年轻人却步。
说到价格,假设这车体感售价在13万到16万之间(这段估算依然不够严谨,属于体感估算),我心里会暗想,能不能值回票价这问题,得看车的实用到底什么样。百公里的油耗(这里当然是电耗)大概在15度左右,换算成电费,少说每百公里耗电10到12度,按园区电价0.5元/度算,成本大约5到6块钱。比起燃油车,节省的油钱可是实打实。
但,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件事:这新车的动力怎么样?我记得之前看到的参数:150kW(大约200匹马力),搭配磷酸铁锂电池。货真价实,速度反应不会太差。但我心里暗猜:这电池能用几年?是不是就像我们日常用的手机,电池会变膨胀?
我也没细想过,磷酸铁(Fe铁)和三元(锂离子)比起来,安全性更高,但能量密度低些。想象一下,就像用一杯矿泉水泡咖啡,浓度不够,味道就不够浓烈。这或许意味着,续航和充电速度可能有点折中。不过没办法,安全和长远耐用之间,总得有个平衡吧。
这让我好奇:新车会不会因为电池容量增加,续航达到500公里以上?(这段猜测有点想当然了)目前市场都在追这个,不拼快充,只拼长续航。谁知道长城到底怎么权衡这个问题的?没个官方说法。
我还记得销售大哥的一句话:这车最大的卖点是配备激光雷达和全景天幕的,价格不算高,试想又不用像那些豪车那么贵,普通家庭还能接受。他还接着说:你相信嘛,像这类配置,用户其实用得少,主要是买个安全感、一种科技范儿。可是实操上,有些配置其实用不到几次,心疼钱。
刚才我试坐一会儿,觉得座椅还挺舒服的,设计合理,头枕支撑刚好。座椅调节是不是够多?我看了一圈,似乎还没有电动的调节按钮。我对此也没想太多,毕竟这种价格水平,电动调节还是奢望。
我很好奇:新车未来是不是会走价格飞涨,配置翻倍的路线?还是保持目前的性价比?这就得看长城是怎么打算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又想到一件事:这种新车,面对市场竞争,怎么突破同质化困境?虽然配置不错,但在实操过程中,真正便利的功能是否能跑得赢那些老油条或者用户口味最刁的人?像我这种看热闹的,倒觉得科技亮点多,但真正买的人会不会也关心它的耐用性和保值率?
这段话有点啰嗦,其实想说的还是:新技术再牛,最后能不能让人真心心动,还是要落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长的细节。这一点,似乎比配置单要重要多。
我想,总的来看,这车的亮点就两个:一是高阶的配置,包括激光雷达和全景天幕,打破了小型纯电SUV的幼稚印象;二是尺寸和设计的协调,给人不少实用和自信的感觉。这两点,或许能让它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
但我还是会问:未来的市场,究竟更看重哪一方面?只是科技感还是实用性?或者,最终60%的人才是目标。说起这段,我突然想到,普通人买车第一关就是用得顺手不麻烦,而不是科技炫酷。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我觉得,虽然新车配置看似高端,但真正好用还得看普及的速度和成本。操作流程、售后配套,都是要实打实踩过的坑。换个角度想,未来如果我想刁难一下厂家:那激光雷达悬挂的传感器,雨天会不会误判?车机的识别能力,是否会在某些场景变得卡壳?
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你猜,买车的人会不会只看标签?还是会更在意用起来舒服?
这一切,都还得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不过把未来想象成一辆车的独特细节,或许比起那些平铺直叙的参数,更能让人留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