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

有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我们花了几十万买辆新车,心里头还没开出4S店,这车已经打上点“社会印记”了?比如这次小米汽车的情况,前挡风玻璃上“测试车”仨字残影,你花重金提了辆梦中座驾,结果给自己整出一脑门问号:“我这究竟是全新未拆封,还是‘二手返厂’?”很多人可能忍不住心里犯嘀咕,甚至气得半夜上网发帖吐槽。如果要问,这事靠谱吗?合不合理?咱们不妨慢慢琢磨琢磨。

第一层设问:你敢说自己看到“测试车”这仨字,心里就完全无动于衷?恐怕没人能这么云淡风轻吧。毕竟“测试”这词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多少带点猫腻的意味——测试过,是不是别人动过手?是不是有啥猫病?就像超市里一包薯片,上面贴着“试吃”标,谁还会想买?这心理阴影,多大条道理都比不上现实中的直观刺激。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那问题来了,新车为什么会有这种残影?小米副总李肖爽半夜出来鞠躬道歉,解释得挺详细,说白了,是工厂抽检流程里弄的静电贴纸——方便工人管理、留标识,避免混淆产品。查完质量、贴完标签,本来是该一撕就掉,但这材料选得不对,结果阳光下一照,玻璃上印出淡淡的痕迹。你说这算设计缺陷吗?其实也不是,顶多算个“小疏忽”,但放在用户预期上,这事儿就有点尴尬了。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第一辆车就“带着前任印记”出厂。

这里搞笑的是,网络上的讨论瞬间就炸了锅,有人说“清库存”,有人喊着“退一赔三”,甚至还有人调侃“二手车没这么糙”。这种调侃尽管有点拿话找话,但细究其实挺真实:大伙买新东西,对“新”这俩字几乎有洁癖的执念,丁点违和都能变成大事。

问题转头来了,遇到这类小瑕疵,厂商的态度重要吗?我觉得,这恰好试出了小米的底色。副总连夜认错,不甩锅、不推诿,“问题我们扛。”说实话,现在不少品牌出事,先忙着往经销商或者车主身上推锅,再出报告说“属个案”“操作失误”,或者更离谱的,“你耳朵太灵,发动机没毛病”。小米这波态度,凭心说,至少让人没那么窝囊。你买的是商品,遇到问题能有个交代,这是底线。态度的差别,就是品牌的分水岭。

但我们再想一层,如果换一个角度,为什么一家国产车企非死磕这种贴纸?你说抽检不能扫码进系统吗?不能内嵌追溯芯片吗?还非得用这么“物理”的手段,贴个标签,然后又靠人工去撕。是不是有点流程滞后,还是里面另有内情?其实不难理解,现在智能汽车虽说挺高端,但生产线上的很多操作,仍有大量人为环节。质检的高压之下,宁愿有手摸的标签,也不轻易全部交给后台数据。这既体现了审慎,也暴露出“流程人治”的老问题。自动化没跟上,手工必出错。这事今儿能是静电贴,明儿是不是别的故障,难说。

再往下想,小米的临场处理除了升级贴纸,也算是补了消费体验的课。但根上的问题,是众多消费者的一种普遍心结:我买这个汽车品牌,是不是最新的、最放心的?车主到底该如何验证自己的权益?虽然小米这回拍胸脯“没翻新”,也附带教学擦除残影的方法,可人心这根弦,有时候真的比玻璃贴还脆。这也能折射出国内车市一个普遍现象:只要出现疑问,用户疑神疑鬼,“阴谋论”满天飞——因为品牌公信力,真心没到那份认托付的程度。

我再设个问:假如这次是奔驰、宝马,类似残影会不会有同样的群嘲?而不是大家调侃国产“休想给我冲业绩”。同样一个小瑕疵,国际大厂可能一句“正常工厂流程”大家就信了,国产品牌一出问题,先联想“拼单批发”“大规模翻新”。说到底,这是用户层面的“民族预警”。而小米目前还处在品牌信赖爬坡期,好不容易捱出个小插曲,哪怕只是“便利贴”,小事也能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暴,甚至连高管都睡不好觉。我觉得,一个正经品牌,只有经历这种反复的撞墙、认错,再升级流程,才会真正把底色磨亮,信任绝不是发个道歉微博就能一步到位的事。

其实客观讲,这事真没多大——车确实是新车,跑不了一百公里,摄像头、主机都没动过,除了玻璃那个淡淡的影子,其他跟别的一样新。我试着设想一下,要是真遇上,作为用户更理性做法是什么?说难听点,就是别着急上微博拍照发火,先试试湿毛巾、玻璃水,能擦完就皆大欢喜;真要有大毛病,比如公里数高、内饰有伤,那也要有证据找厂商理论,别自己吓唬自己。品牌造车还算新手,技术上出点毛病不丢人,最怕装死不理;要是像小米这样当面认怂,赶紧改进,也算赢得个“改错积极分子”的称号。

另一方面,这类小乌龙,也能给整个行业上一课:生产上为了安全引入的标识、便利,某种程度上却成了消费端的烦恼。你让一线工人质检方便方便了,消费者这边一紧张,要不是厂商细心应对,真的容易变成信任危机。也许将来干脆别磨叽静电贴了,直接用一次性保护膜批量打印,出厂前统一撕掉,谁也不多一句废话。所有流程放到极简,再用数字化能追踪流程,就没多少情感误伤的空间了。

换句话问,如果你是买新车的那个车主,这次事件之后你会信任小米吗?有人因为小插曲就“此生黑”,也有人觉得,品牌不是看犯过没,而是看怎么对待错误。我的观点更偏向后者。成长期的新车厂,碰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你有没有胆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你要是能把错改明白了,让用户看在眼里,心里的信任才真能慢慢补上。

所以总结一句,这次“测试车章”风波,本质不是多大技术漏洞,也不是买卖猫腻,而是现代品牌在消费者心里修修补补的一次社会实践。小米虽然让用户心头一惊,但用最快的速度认错、补漏,也顺带把自己和某些死不认错的老车企做了个鲜明对比。方式方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减少手工流程、提前细致交代,别给用户留下任何可疑点。但只要能坦诚面对,一步步把品控和售后做到位,国产品牌终归能走出自己的信任区。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小米汽车新车现“测试车”残影,副总连夜致歉,品牌信任成关注焦-有驾

咱们消费者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心里多一分判断力,手上多一瓶玻璃水。遇到瑕疵别急着上纲上线,真有问题别怕对线——你买的是车,不是故事。能讲清的道理,总归有落地的解决。陶瓷杯边角总有小缺口,关键是品牌有没有真把你当回事。我更愿意看到,这些小烦恼,最后都让品牌进步一寸,毕竟我们都想在大马路上开得踏实。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