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

什么叫车?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就是一堆铁疙瘩,一串轮子,满大街到处跑,谁稀罕?但你要真离了它,在这个城里糊口、拉娃、探亲、出远门,突然就感觉没个车手脚全都是短的。这车到底能不能行、得花多少钱养、能在那儿跑多少路,这些事,盯着我们的钱包,也盯着我们的脑子。我瞅到比亚迪唐DM-i新车型纯电续航175公里的消息,心里头不由得冒出一大串问号:这么个数字,到底够不够用?国产新能源现在到底玩得怎么样?我们图啥,图个噱头还是真便宜?

先说说你上车,目光所及、手能摸着的那些。外观方面,比亚迪唐DM-i这新一代跟上代差得不大。六角的中网,左右横条装饰,一眼望过去还算精神,看着不掉价。轮毂花样整了一些,黑化也整了,把自己往更年轻更个性的路上推了推。说真的,买车的人有时候就看这点小区别,你觉得新鲜、酷,下单就快点。大车身尺寸在这横竖几十上百辆的中型SUV里比一比,也有底气,就是那一眼看过去,大,就是气派。后头一看,屁股跟老款似的,你可能没啥新鲜感;但话说回来,市面上也没有多少风格张扬的,毕竟太另类也怕卖不动。

再把目光扯到里面。内饰这事儿,我就一句话,比亚迪现在已经脱离那种塑料满天飞的初级阶段了,啥无线充电面板、双色搭配、平底方向盘、菱形格座椅……这些听上去挺唬人的玩意,实际上一坐进去,质感还真能糊弄住挑剔的人。你可以说,这样的内饰对家里孩子、老婆来讲,不掉价,而且舒服,坐着不用皱眉。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我就想说,真开几年你试试,那感觉完全不一样。

重点来了。我们看新能源车,最关心的是续航、是动力、是花不花得起的钱。这回唐DM-i拉出来175公里的纯电续航新版本,老款最多就110来公里。乍一听,感觉像是给咱“福报”了,毕竟按理说,纯电行驶越远越省钱,油都省回去了。但是问题来了,175公里到底靠谱吗?真用了之后是不是这么香?

大家要是能静下心来算一笔账就知道,这175公里,是在所谓的“CLTC工况”下跑出来的数据,啥叫CLTC?说白了,就是实验室里折腾出来的数字,路面全平、速度规规矩矩、天气净挑温柔的来,完全不是我们真实出门遇到的那个世界。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气、堵车、爬坡,这175公里能打点儿七折、八折就不赖了,所以真的跑起来,家庭正常通勤、买菜、接娃,你指望一天一充电是没问题的,可要真正出市区,哪怕郊游一趟,大概率电就掉链子,油混动那部分得安排上。

设想一个场景,你上班跑15公里,来回30公里,有外卖、接孩子、溜个弯,一个星期下来勉强(还是得有条件充电),偶尔再来一趟80公里的郊区,指望纯电到底行不行?我看,定义是“很方便,但别对它指望太高”。加油的痛苦咱都懂,可充电这事儿,现在充电桩还要找,有些小区还僵在那儿——电车是咱想买,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不是想装就给装上的。

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有驾
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有驾
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有驾

更吊诡的是,“插混”到底是不是最优选?比亚迪玩混动玩的贼溜,但你发现没有,现在全电动扎堆,插混是个什么角色?其实是为那一波“想用电但又怕趴窝”的人准备的。这车就好比你口袋有一把零钱,身上还兜着银行卡,真碰上了,银行卡能应急;但真说全用真钱,翻遍袋子还不一定够用。唐DM-i就是这样的策略,你要全电,能有175公里;遇到远点的路,又能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响亮支援。你说他防守得紧,一点没错;但说进攻犀利,想在全电头上抢饭碗,差得还远。

另外,说句实话,比亚迪把第五代插混端出来,1.5T发动机+200千瓦电机,动力是上来了,牌面挂得满满的,可是作为老百姓,你真开的时候,是不是用得着这么多动力?大多都是“家用”属性,跑去飙车的顶多是个别心理膨胀的主,不如把资源都放在堆电池技术、减轻电耗、提升使用体验上。其实说简单点,我们要的是可靠、不出问题、修起来不麻烦、日常成本低。有些车标称一堆牛哄哄的数据,实际普通百姓根本享受不到,很多时候是个心理安慰剂。

聊聊价格这茬。新技术、上新配置照理说成本应该提高,但主机厂现在一个比一个“巴结”消费者,空间标价很高,到了4S店都得谈。你看媒体吹得牛皮挺大,什么“中国新能源杀疯了”、“比油便宜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落到我们手里,你会发现,有的型号其实一点不便宜。现在都讲“性价比”,可性价比三个字,大部分是噱头。你要真算“用车总成本”,保养折旧、保险费、混动部分的油耗、电费、维修——再加上二手车残值,插混目前在中国这环境下,算是一个“折中选择”,不敢说谁碾压谁,因为这技术还在进化,什么版本都在试水,廉价的全电还在路上。

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有驾
比亚迪唐DM-i续航提升,内外小变化,家用实际体验分析-有驾

再说点尴尬的现实,补能的基础配套跟不上是老梗了。再大所的续航,日常用着不方便,一切全变味。有朋友拿唐DM-i当主力通勤,遇到没地儿插电的日子,直接用油开,跟传统油车没本质区别,就那点心理安慰。要说“野心”,比亚迪确实骨气很足,敢推高续航,就是想给人一个“电气化主力车型”的期待,但中国的路况网络、公共配电和家庭充电位,都不是喊一喊口号就能抻起来的。所以啊,最根本那句话,你自己家里没有固定车位,电一直插不上,这175公里写得再大,其实不大敢用全电。

换一个角度,不妨问问自己:买这车到底图啥?省钱、省心、省事,哪头都不能落下。唐DM-i的卖点基本没吹破——家用足够,品牌背书有保障,技术更新也跟上了潮流。但环顾市场,现在入门门槛下来,各家都在堆配置,卷性价比。你如果全指望这175公里,不如老老实实等公共桩、家用桩全铺开了再说;如果你像不少“奔大城市里班族”,一年可能掏个五千块油费,唐DM-i掺杂个电能减点油,也算省钱;但但凡你用车环境苛刻点,家属不懂新能源,家里又没装桩,这一切都得折半打对折。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车和人、技术和现实的恒久较量。比亚迪今年似乎铁了心要抢高端新能源的饭碗,敢用175公里续航砸出来叫板“油换电”,甚至冲击特斯拉们传统地盘。这事本身值得肯定。这玩意就像咱们做选择题,什么选项都不是100分的,谁能适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野心大没错,但现实也很骨感。中国新能源的未来,还是要回到普通人的真实用车体验上。换句话说,不光是厂家会堆参数,我们老百姓也得心里有数,不能光看广告里数字全信了。

说一千道一万,这辆车、这技术,代表的是一个趋势,是咱中国品牌在新能源赛场上的大步快走。你说它能不能真的让生活便宜点、省心点,这得时间见分晓。咱中国新能源汽车,终归得靠一百万普通家庭,把坑踩得差不多了,把毛病都磨平了,才能算真成熟。唐DM-i新车大概率还是爆款,老百姓买的不只是车,还有那些清一色的“折中选择”。车的事,一半靠脑,一半要靠试,别光信广告,也别只信道听途说,自己用,才知道真假有几分。

这世界,总有厂商在努力,总有技术在刷新,也总有实际问题在前头等着你。我愿意看到比亚迪越做越猛,也希望咱普通人都能用上顺手的新能源。但愿有天,175公里不仅仅是个数字,而是实打实的便利和实惠。谁能把老百姓的用车焦虑解决了,谁才是新时代的赢家。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