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

2025年11月,通用汽车向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下达了一道“死命令”:必须在2027年前彻底清除供应链中的中国产零部件。 这道被业内称为“脱中令”的指令,看似是跨国企业的常规调整,实则揭开了全球汽车产业一场腥风血雨的供应链暗战。

通用汽车CEO玛丽·巴拉公开宣称,北美工厂的中国零部件占比仅为3%,这一数据成为她推行激进计划的底气。 但在这轻描淡写的百分比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战略博弈与产业重构。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通用汽车强调的“3%”数据,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巧妙掩盖了关键问题,这3%究竟包含哪些零部件? 根据行业分析,这些中国零部件可能集中在稀土磁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SiC功率半导体等电动汽车核心元件领域。 这些组件虽在数量上占比不高,却如同汽车的“心脏”与“大脑”,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与生产可行性。

值得玩味的是通用汽车的双轨战略。 在中国市场,通用汽车继续深耕本土化供应链,其别克、凯迪拉克等品牌在华持续推出新平台和新车型。 这种“一边在中国市场赚钱,一边把标注给美国监管机构看的那条供应链尽可能清理掉中国”的做法,凸显了跨国企业在政治现实与市场逻辑间的艰难平衡。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通用汽车为供应商设定的2027年最后期限,在业内看来堪称激进。 一辆汽车包含约三万个零部件,背后是成百上千家上下游配套商。 替换一级供应商尚且复杂,而要追溯至二级、三级供应商的原材料与模具来源,无异于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换血”。

中国在车用照明、电子设备及定制零部件模具制造等领域已建立二三十年的供应链体系,这种深度嵌入的产业生态很难在短期内被替代。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供应链转移的成本压力更为直观。 寻找新供应商意味着重新投入产能建设、工厂迁移、认证体系调整等环节。 通用汽车全球采购主管希尔潘·阿明承认,公司正转向“在汽车生产国采购零部件”的模式,成本不再是唯一考量。 但这种战略转向的代价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汽车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终端售价上涨。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通用汽车的决策与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密切相关。 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关税战,中国则以稀土出口限制作为回应。 地缘政治风险已从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冲击,迫使企业做出应对。 通用汽车高管直言,此举是提升供应链“韧性”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应对“关税到稀土出口限制”等不确定性。

这种“政治正确优先”的供应链调整,在美国汽车产业中并非孤例。 美国政界对华政策已形成跨党派共识,迫使企业加速切割数十年建立的中国供应链关系。

从奥巴马政府的《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到拜登政府的《芯片和科学法案》,美国供应链政策已完成从经济议题到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 通用汽车的“脱中令”,正是这种国家战略在企业层面的具体实践。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尽管通用汽车态度坚决,但中国在部分领域的供应链优势仍构成现实障碍。 以电动汽车核心的稀土磁材为例,中国控制着全球近90%的加工能力。 美国车企曾联合警告,稀土供应短缺将直接冲击电机生产。

通用汽车虽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开发内华达州锂矿,并研发无稀土电机,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中国稀土加工的产能与技术优势。

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从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与规模优势。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拥有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软硬件能力,这些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且具有价格竞争力。 这种优势使得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的尝试面临技术与经济上的双重困难。 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科林·肖坦言:“某些供应链扎根中国长达20-30年,短期内迁移近乎不可能”。

3% 绝非偶然!通用 CEO下令剔除中国零部件,背后藏着巨大阴谋-有驾

通用汽车的举措正在触发连锁反应。 为平衡成本与风险,部分供应商将产能转向墨西哥、越南等地。 这种迁移不是简单的产地替换,而是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度重构。 墨西哥因其地理位置与USMCA协定优势,成为北美供应链重组的重要受益者。 但这些地区能否承接中国供应链的规模与效率,仍是未知数。

通用汽车在非美市场的运营仍依赖中国供应链。 例如,通用出口到非中国和北美地区的车型,使用的正是上汽通用五菱的汽车,仅更换了品牌标识。 这种现实矛盾揭示了“两套供应链”体系的荒诞性:政治正确的供应链规划与市场现实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