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牵手华为,合作共赢,还是风险暗藏?

近几年,咱们国家的汽车市场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各种合作、各种新品牌层出不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这么多合作里,赛力斯和华为的联手,绝对算得上是话题度最高、也最引人深思的一个案例。

很多人都在讨论,赛力斯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搭上华为这艘科技航母之后,一下子就火了,这笔“买卖”到底划不划算?

对赛力斯来说,这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赛力斯牵手华为,合作共赢,还是风险暗藏?-有驾

今天咱们就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好好聊聊这件事的里里外外。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合作之前赛力斯是个什么情况。

赛力斯汽车背后的公司叫小康股份,可能老一辈的人对这个名字更熟悉一些,他们最早是做弹簧、摩托车起家的,后来开始造微型面包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康面包”。

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这股大浪潮来临之前,小康在乘用车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旗下的一些SUV车型,销量也一直是不温不火,属于那种放在一大堆车里,你可能都认不出来的角色。

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这样的出身和品牌力,想要杀出一条血路,难度可想而知。

就在这个时候,华为出现了。

华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手机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而智能汽车,恰好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

华为自己反复强调“不造车”,而是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于是,一场深刻影响汽车行业格局的合作就此拉开序幕。

华为选择的第一个深度捆绑的伙伴,就是当时处境不算太好的赛力斯。

华为把自己最顶尖的技术几乎是倾囊相授,包括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鸿蒙智能座舱,那个操作起来像玩平板电脑一样流畅的车机系统;还有那套被很多人称为“遥遥领先”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S 2.0),以及华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遍布全国的高端零售店网络。

这一下,化学反应就来了。

赛力斯负责提供汽车的生产制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躯体”,而华为则负责注入最核心的“灵魂”——智能化技术和品牌营销。

它们合作推出的“问界”系列汽车,一上市就引爆了市场。

特别是后来经过升级的问界新M7,简直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

2023年9月份发布后,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大定订单就突破了10万台,这个数字让很多耕耘多年的新势力品牌都望尘莫及。

紧接着推出的旗舰车型问界M9,定价接近五十万元,依然是订单不断。

赛力斯牵手华为,合作共赢,还是风险暗藏?-有驾

从销量数据上看,赛力斯的月销量从过去几百台、一千台的水平,一跃冲到了三万多台,股价也跟着一路飙升。

可以说,如果没有华为,赛力斯几乎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合作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它不仅救活了赛力斯,还把它推向了市场舞台的最中央。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巨大的光环笼罩下来的时候,光环背后的阴影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现在大家普遍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问界汽车,到底算是谁家的孩子?

你现在走进一家华为的门店,销售人员热情地向你介绍:“先生,来看看我们华为的汽车。”消费者在掏钱的时候,心里想的也是“我买的是华为的技术和品牌”。

在所有的宣传和讨论中,“华为”两个字的光芒,远远盖过了“赛力斯”。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赛力斯在这次合作中,更像是一个技术精湛、任劳任怨的“代工厂”,而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汽车品牌。

它辛辛苦苦地生产了成千上万台车,但消费者记住的却是华为。

这对一个想要长远发展的汽车企业来说,品牌形象的模糊化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个没有自己鲜明品牌印记的企业,根基始终是不牢固的。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核心技术的依赖。

现在的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核心已经从过去的发动机、变速箱,转向了芯片、软件、智能驾驶这些高科技领域。

在问界系列上,这些最关键、最值钱的部分,几乎都由华为提供。

这就意味着,赛力斯在产品定义、技术路径、市场策略上,几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武功最高深的心法和招式都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只负责出苦力。

这种模式在合作愉快的时候自然没问题,但万一未来华为的合作策略发生变化,或者华为找到了更强大的合作伙伴(比如现在华为也已经和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展开了类似的合作),那么赛力斯将立刻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赛力斯牵手华为,合作共赢,还是风险暗藏?-有驾

一旦被“技术断供”,它还能保持现在的市场竞争力吗?

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此外,利润分配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华为提供了技术、品牌、渠道这些含金量最高的东西,自然要在利润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看赛力斯的财务报表,虽然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净利润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了盈利的迹象。

这说明,赛力斯在整个价值链中,赚的更多是辛苦的制造费用,而大部分的品牌和技术溢价,则被华为获取。

这虽然是商业合作中的正常现象,但也反映了赛力斯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

综合来看,说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是“最佳选择”,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是完全成立的。

对于一个在市场边缘挣扎的企业来说,能抓住华为这根橄榄枝,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一场成功的自救。

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最佳”这个词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现在的赛力斯,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它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销量暴增,而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它需要在继续深化与华为合作、保证产品品质和交付的同时,把赚来的钱和积累的经验,投入到自身的研发体系建设中去。

哪怕不能立刻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上和华为并驾齐驱,也完全可以在车辆工程、底盘调校、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传统车企的优势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护城河。

要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把华为先进的管理理念、质量控制方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同时,也要努力在营销和品牌建设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消费者在认可“华为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记住“赛力斯制造”所代表的精湛工艺和可靠品质。

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来说,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入局,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激活”了整个行业,是一件大好事。

但我们最终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是能涌现出一批既有核心技术、又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中国汽车企业。

我们希望赛力斯能够借助这次合作的东风,完成从一个普通制造商到一家强大汽车品牌的蜕变,而不是永远生活在合作伙伴的巨大光环之下。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真正地站稳脚跟,实现长久的共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