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在高速上撞向施工路段时,三名大学生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023年的春天。这场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智能驾驶行业最尖锐的矛盾:车企的宣传用语,到底该不该为生命负责?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字之差的天壤之别
小米汽车近日悄然将官网的“智驾”字样替换为“辅助驾驶”,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级系统只能称为“辅助驾驶”,而“智驾”一词天然带有“智能主导”的暗示。某车企工程师透露:“用户看到‘智驾’会误以为能完全放手,但现有技术连锥形桶都难以100%识别。”
这种认知偏差在安徽事故中显露无遗。数据显示,当事车辆直到碰撞前2秒才被人工接管,而系统对静止施工车辆的识别存在致命延迟。正如工信部会议强调的,过度营销正在制造“电子宠物式信任”——用户把生命托付给远未成熟的技术。
监管重拳下的行业集体转向
4月成为智能驾驶宣传的转折点。工信部明确要求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词汇,中汽协随后发布规范倡议。华为乾崑联合11家车企的《安全倡议》更直指要害:“营销透明”被放在首位,要求明确告知“系统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等关键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早在2021年就将“全自动驾驶”改成“自动辅助驾驶”,但中文官网仍保留“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争议表述。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恰恰折射出监管与商业利益的拉锯战。某法律界人士指出:“当‘科技感’成为卖点,车企在宣传页面上每加一个‘智’字,都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技术边界与生命红线的终极拷问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将辅助驾驶包装成“颠覆性创新”的话术。小米SU7发布会上演示的“机械车位自动泊车”惊艳全场,但用户手册第37页却用极小字体注明“需全程监控”。这种“展示时科幻,使用时惊悚”的割裂,本质上是用营销模糊了技术边界。
汽车安全专家王强说得深刻:“辅助驾驶系统就像学骑自行车时的辅助轮,拆掉它才能学会真正驾驶。但现在车企却在暗示辅助轮能带你去月球。”当行业集体沉迷于科技叙事,那些隐藏在用户协议里的免责条款,反而成了事故后的免责金牌。
科技向善的底色永远是敬畏生命。小米的更名是纠偏的第一步,但比修改措辞更重要的是重构价值排序——任何炫酷的功能演示,都不该掩盖“驾驶员才是最终责任人”这个铁律。毕竟在生死时速的公路上,最智能的系统也抵不过人类对方向盘的本能掌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