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上看“聪明的车”长什么样

本报记者 杨易臻 摄

□ 本报记者 杨易臻 蔡姝雯 张宣

4月23日至5月2日,今年首个A级车展——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

23日、24日为媒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场馆内中外媒体、参展商人头攒动,英语、德语、日语等外语交谈在耳边此起彼伏。除奔驰、宝马、奥迪等全球知名企业外,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以及“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纷纷亮相。

今年车展,三大变化折射“聪明的车”发展新动向:智驾回归理性,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去泡沫化的价值深挖期;本土力量崛起,中国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智能出行跨界,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共绘未来出行生态。

智驾回归理性,“安全升级”成行业共识

中汽协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6年位居全球汽车产销第一,连续10年位居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之下,中国车企对产品、技术、标准的“新定义”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今年3月以来,关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争议和反思席卷全网,多个交通事故引发大众对于车企是否过度宣传智驾功能的质疑。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并发布通知,要求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通知出台后,曾经智能驾驶“喊口号”“拼参数”式的宣传被踩下了“刹车”。记者从本届车展的产品和展台宣传中观察到,各大车企对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的宣传明显谨慎了许多。从新车发布会,到展台工作人员的介绍中,“自动驾驶”更多被“辅助驾驶”等词汇替代。

“安全”,成为此次车展中车企CEO发言和新车宣传里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根据国家标准对于驾驶自动化的分级,L1、L2级为驾驶辅助,需要驾驶员能完全掌控车辆;L3级至L5级为在不同条件下的自动驾驶。4月22日,华为乾崑正式发布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门CEO靳玉志在发布会上,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的表述,并表示要实现从L2到L3的跨域并非易事。在魏牌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强调,魏牌全新高山的辅助驾驶强调“人机共驾”,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看向“新势力”车企,也是同样的趋势。4月23日,理想L6“智能焕新版”公布售价并开启预订,与官方此前介绍的5月推出的“智驾焕新版”称呼不同,且着重强调了安全性。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则在车展期间宣布即将开启“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希望全面提升用户对于AI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意识,据悉,该品牌还是行业内首个推出“智能辅助驾驶新手考试”的企业。

过度宣传“熄火”,并不代表业务停滞。车展上一位智能驾驶供应商告诉记者,虽然智驾宣传“低调”,智能辅助驾驶业务还是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从L2级别的辅助驾驶,到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关键之年。“榨干水分”、亮出干货,成为本届车展上智能驾驶领域的特点。

车展现场,不少为整车厂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进入整车馆,和整车企业同台“秀技”。总部位于苏州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Momenta(魔门塔),今年首次作为独立展商亮相。车展期间,Momenta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六大品牌宣布进一步战略合作。同样将总部设于苏州的轻舟智航发布了面向消费者乘用车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即基于单征程6M的端到端城市NOA产品,联合创始人于骞称,轻舟智航在践行 “安全智驾” 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本土供应商崛起,全球车企竞逐“中国智造”

在小米汽车、鸿蒙智行、乐道、萤火虫、方程豹、广汽日野等品牌首次亮相车展的同时,观众也发现一些品牌在今年缺席了。除特斯拉依旧缺席外,韩系品牌现代、起亚于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缺席A级车展;法系品牌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以及一汽-大众捷达、上汽通用雪佛兰等品牌也缺席了本次车展。

一位外资车企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车企“淘汰赛”早已打响,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逆,而在这些赛道上,中国已经做到全球领先。几十年前的车展中,是中国企业学习国外品牌,现在反过来,国外经销商都来中国参加车展学习参观。

从本届车展发布的新车可见,外资品牌、合资品牌都在积极通过与本土供应商、本土研发团队合作,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层面发力。上汽奥迪发布的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ADS 3.0的燃油车;丰田与华为合作的铂智采用鸿蒙座舱;上汽大众ID. EVO概念车采用小鹏的纯视觉智驾;宝马官宣的首款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iX3L,新一代座舱接入 DeepSeek;奔驰的全新纯电长轴CLA,首次搭载梅赛德斯自研MB.OS架构,核心开发工作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完成。

本土汽车供应链企业不断壮大,在规模与数量显著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品牌输出”,与全球客户“双向奔赴”。以苏州作为重要研发制造基地的零部件巨头博世,在车展期间和国内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在博世近期发布了辅助驾驶品牌“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其中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则是基于地平线征程6B开发。

去年10月,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在苏州落成启用,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进行研发和制造,成为其“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常州高新技术企业中创新航,作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供应商,在车展展台上展出了顶流高能、超充、高功率电池产品。此前,由吉利与奔驰合作推出的Smart精灵#3,就搭载了中创新航中镍高电压三元电池。

“本届车展上,有超过30个品牌、40款车型搭载了我们的产品。”中创新航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车展来谈合作的海外供应商,比起往年明显更多了。一些来参加发布会的海外供应商,也对我们的展台很关注,有望成为潜在客户。海外客户普遍认为中国电动化进程领先3—5年,因此更关注我们电池的验证次数与效果。”

上海车展上,来自苏州的智能出行公司知行科技带来8TOPS辅助泊车、13TOPS高速领航等已量产上车的解决方案。其间还宣布与马来西亚头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Delloyd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包括组合辅助驾驶在内的多种智能化产品。

“除了东南亚市场,此前公司也有不少出海产品面向欧美地区的客户。”知行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市场竞争仍是非常激烈,技术趋同化之后,就看落地实践和商业化的能力。我们也在算法模型和工程化能力上持续升级,推出一系列高性价比、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齐亮相,勾勒智能出行新蓝图

本届车展上,吸引观众目光的远不止于车,许多展商还将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eVTOL)搬上展台。在宁德时代展台中央,摆放着一架翼展15米,机身长度12米的2吨级eVTOL航空器,这一航空器来自于落户昆山的企业峰飞航空,其核心动力电池正由宁德时代提供。

据介绍,该机型最长续航时间超1小时,航程可达200公里以上,载人版可搭载包含1名安全飞行员和4名乘客在内的5名乘员,已经完成首次跨海跨城飞行、首次跨长江飞行等,在今年春晚还亮相央视春晚进行首次夜航。峰飞航空品牌公关总监钟瑞花表示,这台eVTOL航空器一亮相,就在车展受到很多关注,这次展出也成为公众近距离感受低空出行成果的契机。

小鹏汽车的展台上,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与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首次同台亮相,吸睛无数。展台上,身高178厘米、外表洁白的人形机器人IRON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观众进行简单的挥手、扭头等动作互动。这款人形机器人拥有60个可动关节,可模拟人类动作,已进入工厂实训阶段,计划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而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展出了其中的eVTOL航空器,巨大的陆行“母舰”,加上飞行汽车的组合,吸引不少国内外观众排队体验。但其“装得下飞机”的陆行“母舰”未开放内部参观,依然保留神秘感。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陆地航母”已进入量产前夕,预计2026年实现首批“陆地航母”交付。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汇天X3飞行汽车正是搭载了中创新航为低空飞行场景设计的9系高镍/硅体系电池。

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同台,展现出小鹏正在勾勒未来出行新蓝图。据介绍,目前小鹏正在研发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即“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未来,该模型将部署到车端,并同时赋能汽车的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这一模型具备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这款模型的能力不仅限于汽车自动驾驶,同时也将拓展至小鹏的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生态,为观众描摹未来的智能出行图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