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

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

这两天跟几个车友聊天,都在说宋PLUS DM-i的事儿。半年销量26万辆,在SUV市场算是风头无两了。老张开玩笑说,现在路上看到绿牌的宋比蓝牌的还多。

话虽如此,背后的门道却不简单。

燃油车主,其实在替国家“打工”

前几天去加油站,看着跳动的油表心里直哆嗦。7块多一升的油价里,税费占了将近一半。消费税1.5元,增值税几毛钱,各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加起来,一升油里2.8元都给了财政。

隔壁老王开他那台轿车,一年2万公里,百公里7个油算是正常水平。光是消费税,一年就交2000多。购置税、车船税再一算,用车十年下来,各种税费没个3万块下不来。

插混就不一样了。宋PLUS DM-i那110公里纯电续航,上下班基本够用,一个月可能就加一两次油。税收贡献自然少了一大截。这笔账,明眼人都会算。

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有驾

风向变了,“油电同税”不是说说而已

上个月的行业论坛上,一汽那位副院长直接开炮了——建议油电同税,按整备质量或者碳排放来收。台下不少人脸色都变了,特别是那些刚提新能源车的。

现在的宋PLUS DM-i享受什么待遇?购置税免了,省1万5;车船税不用交;北京上海的绿牌,黄牛那里都得8万起。这些优惠一旦没了,购车成本立马上涨10%-15%。

不过政策也不会说变就变,总得有个缓冲期。起码明后年,这种好日子应该还能持续。

卖得好,不光靠政策

话说回来,宋PLUS DM-i能火起来,技术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那套DM-i混动系统,电机为主,发动机基本就是个发电机,4.4升的百公里油耗在同级别里算优秀了。

刀片电池也是个亮点,磷酸铁锂的安全性没得说,3000次循环寿命对于家用车来说够用了。开过的朋友都夸起步快,电机那个响应速度确实比发动机爽。

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有驾

这些硬指标,让它即便政策收紧,也不至于完全没有竞争力。

财政的窟窿,总得想办法填

新能源车越来越多,汽油税收入必然下滑。财政部门不可能坐视不管,替代方案早就在研究了。

充电桩加税是个思路,每度电收个2毛钱税费,一年充1500度电,也是300块的税收。按保有量收税也行,宋PLUS DM-i这个级别的车,一年收个1500块年费,倒也不算太过分。

海外已经有先例了。加州的电动车使用税,一年100-200美元;德国按车重收税,电动车虽然不交燃油税,但年度保有税一分不少。这些经验,咱们迟早会借鉴。

保值率这个事,得往远了看

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有驾

买车还得考虑卖车。宋PLUS DM-i目前的三年保值率65%左右,在新能源车里算是不错的。但政策一旦调整,市场预期可能就变了。

2019年补贴退坡那会儿,一些纯电动车的二手车价格跌得挺厉害,有的车型掉了三成。插混车应该好一些,毕竟还有发动机兜底,实用性摆在那里。

不过整备质量要是真成了征税标准,宋PLUS DM-i因为电池比较重,可能会吃亏。这个影响,现在还说不好。

现在买,还来得及吗?

身边不少朋友在纠结,现在入手还划不划算。我觉得几个因素得权衡一下:

政策红利期抓紧,2025年底前购置税优惠应该还在,1万5的差价不是小数;地方补贴也别忽视,有些城市还有几千块的优惠;最关键的是使用成本,就算以后征税,插混的能耗优势还是明显的。

对于年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的用户,这个账算起来还是划算的。

比亚迪宋PLUS DM-i月销26万辆背后:一场涉及3万亿财政收入的税收博弈即将拉开序幕,插混车主的好日子还能撑多久?-有驾

这只是个开始

汽车税收制度的变革已经在路上了。从“以油养路”到“以碳养路”,从单纯的燃油税到综合的使用税,这个转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宋PLUS DM-i现在的热销,既是政策红利的体现,也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期。

未来会怎样?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清楚,买车这事儿,还是得回归本质:符合自己的需求,价格在承受范围内,技术相对成熟可靠。

至于政策怎么变,那是后话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