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句,你有没有发现,这固态电池的风,真的快要把整个汽车圈吹翻天了?
丰田直接把全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表从2030年搬到了三年之后,也就是2027年。
奔驰家那台看着霸气十足的EQG原型车,最近也是带着硫化物电池上了路,搞得一众车迷嗷嗷叫。
还有更厉害的是,日本手里还攥着将近63%的固态核心专利,仿佛这场未来能源“赌局”的底牌都在东瀛人家里。
一时间,全球一大票玩家杀进赛场,个个赌注下得毫不手软。
结果问题也就来了,这一把,咱们中国这副牌,它够不够分量?
会不会只是看热闹,最后还得站场外鼓掌?
咱们得先翻翻底牌。
中国“电池江湖”看似人多手杂,实际暗流涌动,老底厚着呢。
现在要搞固态电池,有点像是摆大宴席:别人还在东拉西凑找蔬果肉蛋,咱们自家厨房焕然一新,连切菜板、调味罐都准备妥妥当当。
你要说东方锆业,搞的那套氧化锆基电解质产能,一年两万吨,能撑起50GWh的电池需求,这啥概念?
百万辆电车直接抬出来,够马路排长龙。
产业链这锅大米饭,早就炊熟了。
还有纳科诺尔,干法电极设备直接送进宁德时代那条生产线,这意味着啥?
成本原地打了个三折,闷声干大事。
这招干净利落,别人还在盘算盘,咱们包子已经快出锅了。
赣锋锂业更是“未雨绸缪”。
把自家三成锂盐产能早早“升级”成高纯度金属锂,像剁手党抢年货,真到了全固态电池放量那天,自家货仓不用愁。
科技这一块,也是风生水起。
清华的学霸团队搞了个大动作——电极传输失衡的世界难题给破了,管道从单车道整成“双车道高速”,内部流转效率拉满。
不到2000次循环,还是保持80%的性能。
真不是一锤子买卖,这续航续得叫人眼红。
你再瞅亿纬锂能,人家都开始下线“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
孚能科技也不甘示弱,把能量密度直接顶到500Wh/kg,电池轻了小半截,动能呼呼往上涨。
这背后可是科研机关联合企业猛冲猛打,政策一众加油鼓劲。
工信部发话,赶紧推进研发、产业化,还明着支持“抱团出海”。
这股力气,比三合板还扎实,一榫一卯全对上了节奏。
但与现实硬碰硬,问题依然摆在眼前。
别看风头那么猛,想真正解决还早着呢。
老实讲,日本那家,专利握得死死的,本田、松下弄的专利池,用起来还得给授权金,每颗电池往外砸15%的成本。
再看眼下这全固态电池,造价比液态型高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即使比亚迪把技术下放到200美元每度电,也还没摸到真正大众市场那条红线。
换句话说,买车这事儿,还不太“亲民”。
这么烧脑的局面,其实很中国。
你打的是专利仗,我用的是产业链肉搏。
咱们这不是靠一个风口一夜暴富,而是小步快跑,步步为营。
你有你的高专利壁垒,我有我的上下游联盟。
搞技术突破,拉低生产成本,一口一口啃下去,专利这块硬骨头迟早得咬碎。
说到底,一通操作猛如虎,真正见分晓还得看落地。
有人问,万一别人狠咬一口,咱们会不会被拖下水?
冷静来讲,有点悬念,但绝不是没戏。
中国制造这股后劲,从不玩虚的。
你想,上世纪搞“芯片”时,一开始也被人卡脖子,但产业链糅合、政策打配合、科研朝前冲,这局面还能像最初那样难堪么?
学会耐心耗着,慢慢推演,把日子过成“田忌赛马”,高手过招,总得分主次梯队。
你要真说未来谁赢,别光看眼前风头。
中国工厂手上一旦火力全开,别的家头头脑脑还在测参数,咱自个儿的电车队已经“头号玩家”上路了。
再看三个关键支点——
一是原材料牢牢控在手心里,供应链铁板一块,看一眼就知道都是自家货色。
二是生产工艺跟进,设备一次次技术进化,别人还在试水,好家伙,咱们早把万吨订单吃下。
第三,是政策兜底。
谁敢说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优势?
当然,不能自嗨太猛。
有些问题别说今天,三五年后估计还是拦路虎。
特别是,专利壁垒没打通,持续降本压力太大,产品安全体验对普通老百姓能不能真心服气,这些都不是小case。
固态电池说白了,能不能干翻汽油?短期内还真不好下结论。
但这一步,确定是棋盘上的必走招,迟早要有人打开新局面。
反正,每一轮的新技术浪潮,从蒸汽到内燃机,再到液态锂电池,再再到现在的固态电池,没人能未卜先知。
只是,这里面,“中国制造”是真的从没怕过谁。
不断突破,不断追赶,不断在规则边缘蹭点新机会,说到底,是惯性中带创新的必然。
更直接点看,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骑牛出门到开油车到开电车,模式不断进化。
普通人关心的,无非就是“新电池靠谱吗”,“新车安不安全”,还有就是“我买得起吗”。
这些问题没到尘埃落定时谁也不能瞎下断言。
不过反正,未来三五年一过,街头要是能看到第一批“中国造”的全固态电池汽车排队上路,也无需奇怪。
咱们都等着看,到底谁是“大满贯”。
最后,想问问你,固态电池这把大翻盘,你觉得会不会真让中国车甩开膀子跑第一?
有信心的扣个1,不服气的来辩下?
横竖未来见!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