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如同上演着一场“大变魔术”。曾经满大街跑的合资品牌,有的依然风生水起,有的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数据显示,近五年已有铃木、菲亚特、雷诺等十余个外资品牌挥别中国市场,而这场淘汰赛仍在加速。如今,又有五个汽车品牌站在了“离场倒计时”边缘。它们的经历不仅关乎品牌自身命运,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消费者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
第一个名字让人意外——斯柯达
这个诞生于1895年的捷克品牌,头顶“百年老厂”光环,2005年入华时曾以“大众平替”的身份迅速走红。明锐、速派等车型凭借与大众共享三大件的优势,价格却低15%-20%,一度让消费者直呼“真香”。然而故事在2023年迎来转折:这一年,斯柯达销量仅剩1.75万辆,不及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背后的原因充满戏剧性。当大众品牌开始降价促销,原本的“平民版大众”突然失去了价格优势。更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发现:同样价格区间里,国产新能源车拥有更大的空间、更智能的配置。一位刚置换掉明锐的车主说:“现在花15万买国产车,座椅加热、车道保持都是标配,但斯柯达连中控大屏都要选装。”
最新消息显示,斯柯达已关闭上海工厂,经销商网络从211家缩减至78家。虽然全球市场年销仍超90万辆,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考场”上,它似乎已提前交卷离场。
硬派越野鼻祖的艰难转身
Jeep的故事更像一部英雄迟暮的史诗。2017年,自由光、指南者等车型年销突破22万辆,牧马人更是越野爱好者心中的图腾。但到了2024年,Jeep在华月销量时常不足百台,主力车型牧马人售价50万起,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一位越野俱乐部负责人感慨:“现在20万就能买到带三把锁的长城坦克300,油耗更低、配置更高。Jeep引以为傲的四驱技术,在国产车面前不再有压倒性优势。”更致命的是,Jeep始终未推出新能源车型,在“带电越野”的新趋势下显得格格不入。母公司斯特兰蒂斯坦言:“中国本土品牌的全面攻势,让西方车企只剩下最后一块阵地。”
日系豪华的冰火两重天
英菲尼迪的处境堪称“高不成低不就”。同为日系三强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常年稳居二线豪华榜首,而英菲尼迪2024年销量不足5000辆,QX50单月销量甚至出现过个位数。
实地探访北京某4S店时发现,展厅冷清得能听见空调声。销售经理透露:“现在全系优惠8万起,QX60落地价只要35万,但看车的人还是少。”消费者王女士的吐槽一针见血:“同样的预算,买蔚来能享受换电服务,买理想有冰箱彩电,英菲尼迪除了标,还剩什么?”
更尴尬的是,日产母公司的重心已转向保住轩逸等走量车型。经销商退网潮下,全国门店仅剩58家,保养都要跨城预约。这种恶性循环,让英菲尼迪的处境愈发艰难。
法式浪漫的“水土不服”
DS品牌的经历堪称“跨国联姻的失败样本”。这个法国总统座驾品牌,2013年入华时豪言要打造“法系BBA”,却始终没摸准中国消费者的脉搏。2024年销量不足千台,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还摆着2019款车型。
曾在DS4S车主群潜水三个月,发现最活跃的话题竟是“二手配件转让”。车主李先生吐槽:“去年追尾换个车灯,4S店说要等三个月从法国调货,最后花800块在汽配城搞定。”这种售后困境,让本就小众的品牌雪上加霜。虽然DS在巴黎车展发布了搭载ChatGPT的新车型,但对中国市场而言,这些创新来得太迟。
固执技术宅的最后倔强
斯巴鲁的案例最令人唏嘘。这个拥有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技术的品牌,在北美年销超60万辆,在中国却陷入“懂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看不懂”的怪圈。2024年销量跌破1万辆,森林人等经典车型在展厅积灰。
一位斯巴鲁忠粉算过笔账:森林人混动版北美售价约18万人民币,国内却要28万起,“进口光环”成了双刃剑。更关键的是,当比亚迪DM-i混动技术把油耗做到5L/100km,斯巴鲁坚持的燃油技术优势正在消退。虽然2025年推出了混动版旭豹,但38万的定价再次与主流市场脱节。
这些品牌的困境揭示出三条市场铁律:
1. 性价比不再是万能钥匙,消费者更看重综合体验;
2. 电动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犹豫就会出局;
3. 本土化不是简单国产,更要懂中国用户的需求迭代。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案例更像一本购车避坑指南。当考虑小众品牌时,不妨多问几句:周边有多少家4S店?常用配件是否需要等待?二手车保值率如何?毕竟买车不仅是选择产品,更是选择一种可持续的出行生活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