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和车友群里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开比亚迪DM-i混动车的朋友们,晒出的油耗数字实在有些挑战人们的常识。
有人说自己一箱油能轻松跑上一个月,有人亮出的百公里油耗只有三升多,这让那些每次在加油站看着跳字飞快的油表而心疼的传统燃油车主们,不禁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们开的难道不是同一种车,烧的不是同一种油吗?
更让人好奇的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在比亚迪的车里似乎被施了什么魔法,开了十万公里下来,它好像没了脾气,从一个本该轰鸣咆哮的钢铁猛兽,变成了一个安静又顺从的“乖孩子”。
这台发动机,究竟是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懂事”了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抛开对传统汽车的固有印象。
在过去,一台发动机就是一辆车的全部,它得任劳任怨,从你早上冷车启动时的瑟瑟发抖,到城市里走走停停的低速蠕行,再到高速上需要超车时的瞬间爆发,所有工况都得一肩挑。
这就像让一位顶级的长跑运动员,既要去参加百米冲刺,又得在力量房里举重,他虽然都能做,但过程一定非常辛苦,而且在很多项目上都无法发挥出最佳水平,效率自然也就高不起来,油耗高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则换了一条全新的赛道,他们认为,既然无法让一个全才在所有领域都做到顶尖,那为何不培养一个“偏科”到极致的天才,再为他配备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管家”呢?
这个“偏科”的天才,就是比亚迪那台名为“骁云”的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
它从设计之初,目标就只有一个:在特定的工作状态下,将燃油效率推向极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有两个核心法宝。
第一个是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的工作方式,通俗点讲,就是它在做功燃烧的那个环节,活塞会走得更远,能更充分地利用燃油爆炸产生的能量,好比你推一个秋千,在它荡出去的整个过程你都持续用力,而不是只推一下。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油,但代价是瞬间的爆发力会相对弱一些。
第二个法宝是它拥有一个高达15.5:1的超高压缩比,这就像一台终极榨汁机,要把每一滴汽油里的能量都给压榨得干干净净。
正是这种不计代价追求效率的设计,让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6.06%,这是一个目前全球量产汽油发动机里都堪称巅峰的数字。
但它的弱点也同样明显,它极度不适应在低速、多变的路况下工作,那会让它非常“难受”,效率大打折扣。
于是,那位神通广大的“超级管家”——EHS电混系统就登场了。
你可以把这套系统理解成车辆的智能大脑和调度中心,它手下有电池、发电机和驱动电机这几位大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分配工作,让发动机这位“偏科天才”永远只在自己最舒服、最高效的区间里干活。
让我们通过日常的驾驶场景,来看看这位管家是如何工作的。
当你在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里走走停停时,车辆完全由电池供电,驱动电机负责驱动车轮,整个过程安静、顺滑,就像开着一台纯电动车。
此时,那台“骁云”发动机正在彻底“罢工”休息,因为它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工况,油耗自然是零。
当你需要急加速,比如在路口起步或者中途超车时,系统会立刻调用反应最快的驱动电机,它能在瞬间爆发出全部扭矩,给你带来强烈的推背感。
与此同时,这位“管家”会在后台悄悄唤醒发动机,但并不是让它去驱动车轮,而是让它以自己最舒服的转速开始运转,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或者直接为驱动电机供电。
整个过程,发动机就像一个在后方稳定输出的后勤补给单位,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士兵。
那么,发动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当家做主”呢?
只有在高速公路上。
当车速超过大约70公里每小时,并进入稳定巡航状态时,系统经过精密计算,会发现此时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的能量传递效率,要比“发电再驱动”更高。
于是,它会通过离合器,将发动机与车轮连接起来。
这个时候,发动机终于站上了它最钟爱的舞台,在自己热效率最高的“甜蜜点”上轻松运转,驱动车辆飞驰,而油耗却低得惊人。
可以说,这台发动机在百分之九十的用车时间里,要么在休息,要么就在做一件事:以最高效率充当发电机。
这种工作模式,其实是中国智慧里“田忌赛马”策略在现代工业上的完美应用。
比亚迪用电机的强项(低速响应快、安静无抖动),去弥补了发动机的短板(低速工况效率低、有噪音振动);然后,让发动机这匹为效率而生的“上等马”,只去跑它最擅长的长途高速赛道。
这不再是单个零件的性能比拼,而是一整套系统的胜利,是从根本上对汽车动力逻辑的重新思考和构建。
这种以电为主、油为辅的思路,彻底颠覆了传统混动技术里发动机仍然是主角的模式,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技术路线之一。
当然,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体验。
正因为车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表现得像一台纯粹的电动车,所以当发动机偶尔启动介入,提供动力或者发电时,那种声音和轻微的振动会显得有些“突然”,让一些已经习惯了极致安静的车主感觉打破了原有的静谧感。
但这其实是这套高效系统运行逻辑下的必然结果,是为极致省油付出的一个小小代价。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这种介入的平顺性和噪音控制也在不断进步。
所以,当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比亚迪DM-i的发动机怎么就突然变乖了?
答案已经非常清晰。
它不是真的“变乖”了,而是活得更“聪明”了。
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应付所有难题、身心俱疲的全能选手,而是在一个智慧系统的精心安排下,被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只专注于自己最擅长领域的顶尖专家。
它把那些自己不擅长的“脏活累活”全都交给了电动机,自己则养精蓄锐,只在最能发光发热的舞台上登场。
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单纯追赶到懂得如何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策略创新的巨大进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