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召回汽车,OTA升级解决,小概率智驾问题引关注

听说小米汽车召回了11万多辆SU7,不少人第一反应绝对是:“小米怎么了?是不是质量不过关?”其实这个新闻让我想问一句,今天汽车被召回,真的是坏事吗?或者说,咱们对“召回”这俩字,是不是还得重新认识认识?一边说着“创新要包容”,一边一召回就群嘲,这不也挺分裂的么。

咱们先看清楚,这次小米汽车召回的原因,不是电池要炸、更不是刹车失灵——而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也就是智驾,遇到了极端特殊场景时,识别预警和处理不够灵敏。啥意思?说白了,就是在很小概率、极限苛刻情况下,智能驾驶的反应有点儿慢。如果你一直关注新能源车这几年高速迭代,就该知道,“高级辅助驾驶”这事,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那问题来了:车有点小毛病就该骂小米上天?智能驾驶功能本来就是行业里边卷得最厉害、也最难啃的骨头。一边是大家都呼唤中国品牌“技术创新,引领全球”,一边只要路上新秀稍有磕绊,舆论立刻要“锤”到底。你问问全球其他品牌,有几个智能驾驶系统敢拍着胸脯说零失误、无隐患?就连特斯拉以前FSD、丰田、奔驰这些老牌子,也出过大规模召回。为啥轮到中国厂商,外界就恨不能扒皮抽筋?

回到事本身。小米这次的做法,是通过远程OTA升级解决问题——你连4S都不用去,点个升级就搞定,这难道不是科技红利下的“新型召回”?过去人要开着车跑到维修厂,排队、开单、停车、好几天整不好。现在一条推送就全员升级,车主体验比过去一刀切地大呼小叫靠谱得多吧。咱们该不该为这种进步点个赞?

当然,你可能要说了:为啥不能一开始把事做利索?为啥这些高科技“交付即体验”的新品牌,总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bug?这就是整个电车行业的现实——像过去油车那样死抠细节磨五年出来一辆,本来就变成“不可能任务”了。小米刚踏进汽车圈,第一辆车就卷得风生水起,这批量产的速度、销量的体量、智能化的追赶,都带来了极大压力。这背后,是行业对软件定义汽车、快速迭代的认可。坦白,也有“边卖边完善、用户参与研发”的零距离试错——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升级修复效率和能力。

于是又得问一句,用户到底更看重的是“颗粒度极细的初期完美”,还是“遇到问题迅速修复,全员无感提效”?世界进入“软件定义硬件”时代,汽车不是买完一锤子买卖、用了三年还是老样子,那种“只要别出错、宁可不升级”已经过时。反过来,愿意这么正面承认瑕疵,不找借口,“召回即应该”,而且用OTA就能快速升级,为何成了有些人抨击的把柄?

小米召回汽车,OTA升级解决,小概率智驾问题引关注-有驾
小米召回汽车,OTA升级解决,小概率智驾问题引关注-有驾

还有点必须说的,这次不仅小米召回,丰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斯巴鲁全都被召回了。你翻新闻,几乎每家大车企没少召回。全球这场“新能源浪潮”下,所有品牌都在磕磕碰碰。日本车再“严谨”,偶尔也有坑。为啥有时候说丰田斯巴鲁召回,大家评论区一片理性讨论,可小米一召回,就全网调侃:“刚卖完就出事”“果然割韭菜”“吹牛都不脸红”等等。这种选择性宽容、双标心态,不觉得特别没劲么?

每当国产品牌搞新东西,舆论里总有这么一群看不得别人好,别人召回叫“主动负责、敬畏用户”,中国品牌一召回,就变“产品拉胯、营销做作”,仿佛天塌了一样。其实,今天小米做了啥?发现补丁能打、就赶紧升级,回避风险,提前兜底。而且用户不用坐等“通知函”,不用专门去某地“躺着挨修”——这难道不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好事”?智能时代的车,靠的就是车企和用户的持续互动。不会有人喜欢bug,但bug不可怕,怕的是有问题不解决,光靠公关腔圆场。

再说,今天的小米,销量、交付能力、话题度都远超想象,才过去多久工厂就抡圆了十一万辆。你以为召回十一万台就轻轻松松?对一家新军,这其实比“产品没问题”更难。敢召回,敢修复,敢让百万用户吐槽——这才是真的“承认不完美,做得更好”。互联网思维之下,“用户参与产品升级”,慢慢正变成中国智能汽车的新范式。我们可以苛责,但不要双标。

小米召回汽车,OTA升级解决,小概率智驾问题引关注-有驾

说到底,对中国新能源车来说,“你行你上,不行闭嘴”这样简单粗暴的批评,没有意义。只要产业要创新,就不可能尽善尽美。智能驾驶已经成了新能源车的“分水岭”,现在是技术飞速突破的阶段,一边全社会在说中国车企科技赶超欧美日,赶紧登顶,一边只要出现一点小问题,不留情面地围剿国产品牌,这事儿有逻辑吗?身为用户可以挑刺,品牌也有责任解决短板,但别把每次OTA升级都当成是“拯救失败产品”,这不是自信心缺失吗?

你看,这次事件其实更像一份契约:一方面,是小米作为后来者的诚实,一有安全隐患就主动承认、第一时间响应。一方面,是车主对品牌的信任,你能用技术给我快速解决问题,让我没负担地继续使用。未来智能汽车升级一定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每次有小问题都应该“放大镜查找”,还是也该给企业一点迭代的空间?要是连丰田、斯巴鲁都要召回,难道别人都能原谅,国产品牌就一定该千夫所指?

智能车,本来就是边用边改,没见一家敢说“保你用三年一粒尘不进系统”。而“召回”这件事,恰恰说明企业不推卸不拖延,是进取的表现。难道以后科技越强,升级越高效,咱们反倒越该生气?反思回来,这次小米汽车召回,其实是整个行业的一堂必修课。可以吐槽、可以质疑、但更该鼓励真诚面对问题、持续提高体验的动力。这才是中国品牌走强的底气。

最后想问问大家:下次你买车遇到OTA召回,是该生气,还是该觉得终于活在新时代了?选择权一直都在咱自己手里——只问一句,“今天你要求中国车企做到极致完美,愿不愿意给他们一点点犯错空间?”别忘了,中国智能车的现在,是咱们一边踩坑,一边造梦出来的。嘲笑容易,包容很难。别用过去的眼光,审判一个奔跑中的行业,咱们要的是不断变好的中国车,而不是一个从不犯错的假象王国。

这事怎么看,关键就在你我的心态。各位慎思。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