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中国商用车行业迎来年度最大规模人事调整潮。一汽、东风、金龙、上汽大通等六大车企集中发布高层变动公告,从集团副总任命到董事长更替,从战略委员会重组到核心业务负责人履新,密集的人事动作背后,折射出商用车企应对行业变革的紧迫布局。
一、一汽集团:双核驱动新能源与国际化
4 月内两次宣布人事任命,70 后高管高璞升任集团副总经理,主抓新能源战略落地。作为深耕一汽 20 年的技术派,高璞曾主导红旗 E-QM5 电池系统优化,使续航提升 18%。此次履新后,他将与负责国际化的副总经理陈彬形成 "技术 + 市场" 双核,目标 2025 年海外市场占比突破 25%。
梁贵友转任党委副书记,不再兼任副总,标志着一汽 "党管干部" 与市场化经营的进一步分离。数据显示,2024 年一汽商用车净利润同比下滑 12%,此次调整被视为应对新能源转型压力的关键动作。
二、东风商用车:绑定中汽中心,张小帆挂帅破局
4 月 16 日,东风商用车总经理张小帆在与中汽中心签约仪式上首次公开亮相。这位曾主导天龙 KL 系列车型研发的技术专家,此次履新肩负两大使命:
技术突围:联合中汽中心建立商用车碳足迹核算体系,应对欧盟即将实施的 CBAM 碳关税;
市场破局:2024 年东风商用车市场份额 9.7%,落后于福田(12.3%),张小帆提出 "三年回归第一梯队" 目标,将通过自动驾驶重卡研发抢占高端市场。
三、金龙汽车:董事长辞任背后的战略转向
厦门金龙 4 月 16 日公告谢思瑜辞去董事长职务,由陈建业代行职权。此次变动正值金龙汽车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2024 年亏损 2.3 亿元),深层原因在于:
产品结构老化:传统客车依赖政府订单,新能源渗透率仅 35%,低于宇通(58%);
改革阻力凸显:谢思瑜任内推动的智能化转型遇挫,ADAS 系统装车率不足 20%,此次人事调整或为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铺路。
四、上汽大通:换帅应对销量波动
上海车展期间,杨怀景以大通总经理身份出席华为合作仪式,原总经理郝景贤退任常务副总。这是大通近三年来首次总经理更迭,直指 2024 年销量下滑 15% 的困境:
新能源失速:2024 年大通 EV30 销量 3.2 万辆,同比降 28%,落后于吉利远程(5.1 万辆);
华为深度绑定:杨怀景曾主导上汽与华为的智能座舱合作,此次履新后将加速推出 "华为全栈赋能" 的轻客车型,目标 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超 40%。
五、新动力科技:董事会换届开启资本化进程
4 月 26 日,动力新科(原上海新动力)启动董事会换届,杨怀景、郝景贤等上汽系高管进入候选人名单。此次调整恰逢公司剥离柴油机业务关键期:
业务转型:2024 年柴油机营收下降 37%,新董事会将聚焦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计划 2026 年形成 10 万套产能;
资本运作:作为上汽集团商用车资本平台,换届后或加速引入宁德时代、国投招商等战略投资者。
六、汉马科技:高管 "换血" 冲刺摘帽
*ST 汉马 4 月初聘任范瑞瑞为常务副总,苏雯博、匡开传任副总,同时解聘牛俊。这是继吉利收购后最大规模人事调整,直指 2023 年财报非标问题:
内控整改:新团队中 3 人来自吉利控股,将重建供应链管理体系,目标 2025 年采购成本降低 15%;
技术补课:苏雯博曾主导吉利甲醇发动机研发,履新后将推动汉马氢燃料重卡落地,助力 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 30%。
年轻化趋势:新任高管中 70 后占比达 65%,高璞(1977 年)、张小帆(1978 年)等技术型管理者走上前台,反映车企对新能源技术落地的迫切需求;
跨界整合加速:上汽大通、新动力科技引入华为、吉利系高管,显示传统车企借外部力量突破转型瓶颈;
国际化承压:一汽、东风的人事调整均涉及海外市场,应对欧美市场技术壁垒(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电池溯源要求)成为重要课题。
随着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25%(2024 年数据),这场人事地震预示着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当电动化、智能化进入深水区,高管团队的技术背景、国际化视野、资本运作能力,将成为车企破局的核心变量。未来半年,这些新上任的 "操盘手" 能否带领企业穿越周期,或许从他们首秀的战略动作中可见端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