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对于全球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而言,堪称一场“天崩开局”。其公布的财报数据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业绩危机的警钟,在资本市场与行业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从交付量这一核心指标来看,特斯拉当季交付量同比大幅下滑13%,仅为33.6681万辆,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最差季度成绩。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市场需求端可能出现的疲软态势,更意味着特斯拉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净利润表现更是惨不忍睹,仅为4.09亿美元,同比狂降71%,多项核心财务指标远逊于市场预期,仿佛一幅黯淡的业绩画卷。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特斯拉Q1财报中,直接删掉了去年Q4财报中“预计汽车业务2025年将重回增长”的表述。这一变化背后,是特斯拉对当前复杂形势的清醒认知。特斯拉解释称,全球贸易政策风云变幻,犹如一团迷雾,难以准确衡量其对供应链、成本结构以及需求的深远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特斯拉在业务规划上不得不更加谨慎,不敢轻易给出乐观的增长预期。
特斯拉的糟糕业绩也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英国银行巴克莱维持对特斯拉的“卖出”评级,并将目标价从325美元大幅下调至275美元,这无疑是对特斯拉未来发展前景投下的不信任票。而过去十年一直坚定支持特斯拉的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Dan Ives也开始倒戈,直言受马斯克政治行为影响,特斯拉买家未来可能会永久性地减少15% - 20%。他更是发出警示,“我们需要听到好消息,显然,在盈利方面,或者今年剩余时间的财务方面,不会有好消息。”
面对如此严峻的业绩困境,深水资产管理公司执行合伙人吉恩·蒙斯特却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投资者“最好忘记2025年”,将今年视为“一次性”的特殊情况,并预计这将为特斯拉2026年及以后的大幅反弹奠定基础。回顾特斯拉的成长历程,马斯克确实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带领特斯拉走出困境。然而,此次特斯拉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政治化对品牌造成的持久性损害,以及关税战引发的巨大不确定性冲击,都如同重重枷锁,束缚着特斯拉前行的脚步。
深入剖析特斯拉一季度的财务数据,问题更为直观。营收同比下降9%至193.35亿美元,其中汽车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0%,仅有139.67亿美元。盈利能力更是急剧恶化,净利润较去年同期跌超70%,调整后的每股盈利同比下降40%,远低于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通过卖碳积分获得的5.95亿美元收入,竟成为维持财报数据体面的关键“救命稻草”。若没有这笔收入,特斯拉将陷入亏损的尴尬境地。
特斯拉将业绩不佳归因于多方面因素。每年第一季度通常是全年最疲软的季度,特斯拉选择在此期间对全球最畅销汽车Model Y进行升级改造,4座工厂停产数周,直接导致产量减少,进而影响销量和营收。此外,其他促销活动也对营收和利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快速变化的贸易政策,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特斯拉头顶,对全球供应链和成本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汽车和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政治情绪的变化也预计会对特斯拉产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更棘手的是,特斯拉深陷政治化困境。马斯克与特朗普的“亲密关系”,使得特斯拉在政治漩涡中难以自拔。去年特朗普上台,马斯克是最大财政捐赠者,自就职以来更是特朗普最亲密的顾问之一。这种双重身份让特斯拉品牌面临严重威胁,今年以来,针对特斯拉的暴力和破坏行为频发,甚至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打倒特斯拉”抗议行动。
不过,在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也带来了一些积极信号。他表示计划退出政府效率部(DOGE),全身心投入公司事务,从下个月开始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特斯拉。若特朗普需要,他仍可每周从事一两天政府工作。这一消息让市场对特斯拉的未来重新燃起希望,特斯拉股价随后反弹,一度涨超5%。
在政治因素之外,市场对特斯拉长期发展的期待,主要聚焦于其在自动驾驶汽车及其他AI领域的创新。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CyberCab项目将于2025年6月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启动试运营,车型预计为Model Y,也可能投入自动驾驶车队的廉价新车型,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生产。特斯拉初期自动驾驶车队规模为“数千辆”,2026年正式量产,到明年下半年,车队规模目标将扩大至数百万台,实现对全美主要城市的覆盖。而且,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采用“通用解决方案”,一旦在几个城市实现,可迅速在所有获得监管批准的地区推广。不过,自动驾驶业务对公司财务产生实质影响要到2026年年中。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特斯拉也在积极布局。今年第一季度启动了人形机器人的试生产,首台配备22个自由度灵巧手的机器人已在弗里蒙特工厂成功下线,预计今年年底将有数千个Optimus机器人投入特斯拉工厂工作,马斯克更有信心在未来5年内将年产量拉升到百万台。
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的困境犹如一场严峻考验,而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业务则为其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差距,特斯拉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兑现承诺,实现逆袭,仍需时间来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