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

7月末那几天,朋友圈里突然刷屏一段奇怪的视频。理想i8和乘龙重卡在场上对着干,两车正面相撞,重卡直接倒扣在i8前脸上。视频里头那个没打码的方向盘标志,让不少人一眼认出是东风柳汽家的乘龙。我当时还以为是哪家媒体搞恶作剧,结果群友老王说这事儿闹大了,“央企都下场发声明了,这瓜不小。”

事情发展得比我想象快多了。理想汽车那边先出来解释,说什么“180吨冲击力安全性验证”,中国汽研也跳出来说流程合规。但真正把点子戳破的,是东风柳汽。他们7月31号直接发公告,说自己被侵权,还把细节挨个数落了一遍——啥车辆状况、改装没改装、卡扣有没有固定、检测过不过关,全都不公开;连场地环境、速度这些基本信息也藏着掖着。“这种自定义条件搞出的结果,不就是误导用户嘛!”师傅群里有人笑话:“就差把车门焊死再撞一次咯。”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有驾

其实要不是这次碰撞视频,大部分人可能还真不了解东风柳州汽车。这家企业从1969年造出广西第一辆车,到现在已经71年历史,一直挺低调。早期据说他们厂区旁边就是铁轨,下线的新车用推杆一点点顶到货运列车上去。我小时候见过一次,那会儿父亲单位买的是他们最早的一批轻型货车,开起来噪音贼大,但皮实耐造。

1981年跟东风联营以后,柳汽成了广西第一个引进央企背景的整车厂,也算沾上军工血统。据销售小李吹牛:“我们基地一年能造40万辆乘用车型,你信不?”别看夸张,我前年路过他们新工厂,看那占地面积,比镇上的足球场加起来还大。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有驾

如今旗下有两个主品牌,一个是商用为主的“乘龙”,另一个则是走家用市场路线的“东风风行”。商用系列覆盖面广,从牵引、自卸到新能源都有,而且听维修师傅讲,他们有个冷门配置叫“四层吸能结构”——抗冲击层加缓冲层,再叠高强骨架和柔性防护,“就像穿四件棉袄一样扛揍。”而且还有专利技术分散碰撞力道,据说前两年南宁绕城高速真遇上一回,有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追尾后驾驶室还能保住完整形态,就是靠这个设计救了一命。

新能源方面,今年推出的新平台叫“翼威5”,完全自主开发,不再拿别人底盘魔改。快充纯电轻卡也是亮点之一,有位物流公司老板试驾回来吐槽续航虚标,其实他没注意轮胎气压偏低影响不少——很多司机图省事不查胎压,这种疏忽其实很常见。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有驾

至于乘用市场,“空间魔术师”这个名号不是白来的。从2001年的菱智MPV起步,到去年上市星海V9,高端混动系统热效率听销售顺嘴一提,说超过45%,综合续航1300公里(当然实际跑下来一般少个百来公里)。我表哥刚换星海S7,他最满意无框门和FSD悬挂,但抱怨内饰味道太重,新买三个月才淡下来。另外可选双色外观和定制香氛包,在女司机圈子挺受欢迎,小红书晒照的不少。不过有人反映智能语音识别经常误触,比如导航报错路口,每次都得手动纠正,很烦人。

公益方面倒是鲜有人提起。他们有个“望子乘龙”助学项目,每卖一台捐100块钱给残障儿童做义肢。有邻居孩子受益过,上次聚会喝酒还特意感谢了一句:“你们这些修理工帮忙宣传宣传哈!”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有驾

聊回安全理念,其实这才是真正值得琢磨的话题。不管怎么营销炒作,最终还是要看产品本身扎实否。在2015年前后,他们10万级轿车型景逸S50拿下C-NCAP五星认证,在当时同价位段算稀罕物。而2024年的星海V9更狠,同时满足C-NCAP跟C-IASI双料标准,被评成年度十佳安全壳体。有意思的是,我曾经问过售后站长,为啥这么执拗追求钢材比例?他说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做的是让事故变成小插曲,而不是新闻头条。”

还有一些养护八卦,比如很多老司机喜欢自己换机油滤芯,因为原厂配件贵又难等,经常淘宝淘副厂件替代。但维修技师老周总念叨一句话:“便宜三五十,将来抖动吓死你。”确实,用副厂滤芯时间久了容易堵塞,高速行驶发动机抖动明显,这是微信群里的真实案例分享,可惜没人愿意承认失误……

71年东风柳汽:碰撞背后,那些被忽略的实力与细节-有驾

最后再唠一句行业现象吧,现在国内企业卷技术卷配置,其实最该卷透明度。不管碰哪种极限,都应该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怎么测出来的数据,否则光靠秀肌肉式营销,只会让信任感越来越稀薄。这几年出国参展机会多,有国外同行私下评价中国制造进步神速,但也提醒咱们:玩套路迟早露馅儿,还得脚踏实地一步步积累口碑才靠谱。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