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越是残酷,越是直面生存本质,2025年中国汽车上半场落幕,仍旧是竞争无处不在。
中汽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合资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已跌破35%红线,但在行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却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高难度动作——销量逆势上扬。
今年上半年,丰田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含雷克萨斯)达83.77万台,其中雷克萨斯销量超过8.5万台,稳居进口豪华车销冠。此外,截至7月中旬,丰田品牌在中国的累计车主已突破2500万;而雷克萨斯自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年来,也稳步积累了210万+的用户基础。在一片“打得火热”之中,丰田是卖得热火朝天。
时代的洪流难不成真对丰田如此宽容?
丰田的稳定笃行揭示了一个深层真相:合资品牌已从集体衰退进入结构性重组阶段,唯有在巨变之中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以本土智变破局者才能涅槃。
逆势上扬,销量增长的“中国密码”
从第一台皇冠引进中国至今,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已经超过60余年,无论是岁月峥嵘抑或是风雨交加,相互成就始终是故事的底色。
如今面对竞争不断提速的市场环境,丰田达成2500万台成就的“稳”让人很安心,因为这不仅是一份业绩表现,更是一种战略成果。
今年4月,丰田在上海车展将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大象转身的主导思想浓缩为朗朗上口的六个字“立全球 更中国”。而其蕴含立足全球的视野与深耕本土的决心,正是企业穿越产业周期的关键密码。
丰田在中国市场实施的一系列战略变革徐徐展开,其中最基础最重磅的就是“人”的变革。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2025年初,在华发展六十余年的丰田首次由中国人担任高层管理职位。
“让更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丰田人,坐在能够决策拍板的位置。”是来自丰田集团顶层设计的郑重承诺。
百尺竿头,研产销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以市场换技术”的行业发展路线在横行四十多年后,逐渐被“技术输出全球”取而代之,合资品牌在智电时代的角色重塑是必然,而如何打造“新合资力量”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丰田则开启了一轮从研发体系、市场响应、产品布局等多维度的再造,这一次在中国市场不再是“总部说了算”而是“中国团队唱主角”。
随着ONE R&D体制和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的落地,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已进入“原创式创新”阶段。
ONE R&D体制将原本分散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比亚迪合资公司等主体的研发资源整合为统一平台,并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科技企业形成协同网络。
这种“去中心化”的研发架构,不仅打破了日系车企惯有的垂直管理体系,更让中国团队能够直接调用全球技术资源,更加快速、效率地推动智电技术的研发,让“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可能。
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是由丰田在日本执行的“主查(CE)制度”进化而来,由中国人担任车辆开发负责人,直面中国激烈市场竞争,并参与产品定义,这种“研产销一体化”的角色设定,使得产品开发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中国家庭出行场景进行调研。
我们能够看到丰田bZ系列的bZ5、铂智3X以及上海车展全球首发的铂智7都是由熟知中国独特汽车文化的RCE主导研发的纯电动车型。
尤其铂智7是由广汽集团、广汽丰田、IEM by TOYOTA共同研发,成为丰田安心、安全、高品质与中国智慧科技的完美融合。
静水流深,淬炼“合资新力量”
在强化本土化经营的同时,丰田还着眼于在华事业的全产业链的提升,从生产、服务、合作伙伴等全维度,推动中国发展速度配套的企业变革。
2025年初,丰田决定在上海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新公司将依托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完善的产业链与技术基础,计划于2027年投产,研发并制造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雷克萨斯纯电车型。
在产业开放、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丰田汽车敲定“雷克萨斯”新工厂,并不是简单的进口转国产,而是要进一步实现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方面与中国市场相结合。
对于跨国车企来说,中国本地化成功与否的终极考验,在于能否构建扎根中国的产业生态。丰田正在通过“更中国的供应链/销售体系”战略,将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主机厂”关系,升级为跨领域的“价值共生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丰田积极拓展中国本地朋友圈,与更多中国头部科技企业深化战略合作,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持续提供解决方案。
在智能化赛道,目前市场热销的两款BEV车型铂智3X及bZ5就搭载了适用于全场景的Momenta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丰田与小马智行的合作更进一步,联合推动L4级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
这种“双向赋能”的伙伴关系,正在模糊传统产业链的边界;这种“立全球 更中国”的产品思路,正在改写丰田的电动化叙事。
写在最后:
当合资品牌普遍面临生存承压,丰田销量逆势上扬的背后,是一场涵盖管理、技术、产品的全面本土化进阶。这场变革的终局已然清晰,丰田通过“立全球 更中国”的战略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不仅将实现本地化战略的突破,更创造了可复制的合资品牌转型方法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