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特斯拉最近在国外整了个“乞丐版”Model Y,砍掉点配置和续航,价格Duang一下干下来几千美金。结果华尔街那帮人精不买账,股价跟着跳水,几千亿说没就没。市场的反应翻译过来就是:就这点?打发要饭的呢?降价都不会降,还是我们马老师会玩儿。
这事儿就特别魔幻。一方面,大家觉得特斯拉降得不够狠,没诚意;另一方面,这又给国内这帮卷到天灵盖冒烟的同行们出了个新难题:我们是跟着你特斯拉学,还是不学?学吧,我们一直的路线都是增配降价,恨不得把KTV都给你塞车里,现在你让我们搞“毛坯房”,这不等于自废武功吗?不学吧,万一这真是条活路呢?
讲真,这就是当前车圈最拧巴的地方。所有人都被卷进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防守就是发疯。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有些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现在特斯拉说,朋友们,别抢蛋糕了,要不咱把餐厅给爆了?
你看,特斯拉为什么敢一直理直气壮地卖“毛坯房”?甚至还能把它包装成一种高级感?这事儿你不能用正常的产品逻辑去理解,得用玄学。
在国产车这边,二十万的车,零重力座椅、全车按摩、冰箱彩电大沙发是标配,恨不得再送你个搓澡师傅。音响没有二十个喇叭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什么全铝悬架、CDC、空悬,能上的全给你怼上。反观特斯拉,内饰朴素得像个出租车,一块大屏承载了所有,连换挡杆都给你优化掉了,主打一个四大皆空。FSD还得大价钱选装,在国内还水土不服,跟个刚学会开车的愣头青一样。
按理说,这产品力早就该被国产车按在地上摩擦一万遍了。但现实呢?Model Y还是一个月卖五万辆,稳坐头把交椅。为啥?因为马斯克压根就没在跟你聊产品,他在跟你聊“信仰”,聊“飞升”。
他给你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堪比修仙小说里的境界划分。在马斯克的道场里,简单朴素不叫抠门,叫“第一性原理”;一体化压铸不叫省钱,叫“颠覆百年汽车工业”;三电技术那点先发优势,就是“核心科技,遥遥领先”,哪怕现在国产早就追平甚至反超了。这套话术的核心就是,我不是在造车,我是在造通往未来的任意门。你买的不是代步工具,是马斯克亲手画的飞升大饼。
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要的不是舒服,不是豪华,是要维护自己作为“未来主义者”和“科技信徒”的身份认同。所以,车里有没有冰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跟人吹牛逼说我的车能上火星。至于什么时候能上?别问,问就是信仰不够。在这条赛道上,特斯拉没有对手,因为它自己创造了赛道,自己当裁判,还自己给自己发奖杯。
反观我们国产新能源,一直在做加法。尤其是在智能化这条路上,大家好像都悟了,打不过就加入,于是排着队给华为交保护费。除了问界、智界那“五界”亲儿子,现在上汽、广汽、东风也搞出了“境”字辈,什么启境、华境,听着跟修仙门派似的。热闹是真热闹。
但现实也很残酷。华为不是万能药。五界里头,问界一个人占了八成销量,剩下的四个兄弟加起来都不够打。而且,“满血华为”的门槛是越降越低,从三十万干到二十万,现在眼看就要击穿十八万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华为”这两个字的品牌溢价,正在被这帮队友疯狂稀释。华为自己该赚的钱一分没少,但主机厂呢?从给宁德时代打工,变成了给宁德时代和华为两个老板同时打工。时代在变,打工人的身份不变。说到打工,我想起来我这个月电费还没交,生活不易,谁又不是谁的打工仔呢。
所以你看,一味做加法,卷配置,卷华为,总有卷不动的那一天。
那有没有可能,换个活法?做做减法?
你别说,还真有开窍了的。比如乐道L90,一台车长五米多的三排座大家伙,高阶智驾?对不起,原厂不带,您自己看着办。但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给你留着。然后价格,顶配不到30万。你要是再选个电池租赁,裸车价直接干到21万。我有个朋友真就买了,选的电池租赁,一个月五百多块,拿了个60度的电池包,标称续航400公里,实际也就三百出头。
这事儿放以前你敢想吗?一台纯电大SUV,没高阶智驾,续航短得像个笑话。但这玩意儿现在一个月也能卖上万台。为什么?因为它精准地切中了另一群人的需求:我就是要个壳子大、空间大、看着气派的城市代步车,偶尔拉上一家老小去个郊区。高阶智驾?我信不过。长续航?我家里有充电桩。乐道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玩法:我不跟你们卷技术,我直接用价格和尺寸打你。这不就是一种压缩毛巾式的造车法吗?平时看着小,价格一泡,Duang一下变得巨大。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用压缩毛巾比喻汽车,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还真就是这么个理儿。
再看吉利的银河M9,更颠。一台超过5.2米的中大型SUV,起步价给你干到17万多。怎么做到的?起步版本只给你一块18.4度的电池,纯电续航100公里。这简直是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操作。在它之前,谁敢想5米2的大车敢给这么点电池?这车的设计语言就是:哥们,这车就是给你在市区装逼用的,你可千万别开出五环啊。结果呢?人家卖得也挺好。因为对于很多有家充条件的人来说,这个续航足够了,但他用不到二十万的价格,买到了一个三十万级别的“面子”。
这就是做减法的魔力。它打破了传统“车格”和“价值”的绑定。谁规定大车就必须配置拉满?谁规定高级别就必须卖高价?
所以,现在车企搞研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定个15万的价位,找几个竞品,对标开发两年。等你吭哧瘪肚搞出来,黄花菜都凉了,市场可能已经把这个级别的车干到10万了。未来的造车,必须要有足够的“开发带宽”。同一款车,既要能向上够到20万的价值,也要能向下兼容10万的配置。能做加法,也能做减法。这车企们疯狂堆砌的不是配置,而是军火,但有时候最好的武器不是核弹,是板砖。
因此,国产车学特斯拉造“毛坯房”,这不是妥协,更不是倒退。这是对当前这种“自杀式”内卷的终极反抗。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竞争智慧。这他妈的还有天理吗?!当然有,市场的逻辑就是最大的
最终的结论可能有点反直觉。造“毛坯房”不是为了回归理性,回归工具本质。不,那都是虚的。它的本质,是当所有人都端着AK47在黑暗森林里对射的时候,你突然掏出了一把贴脸的喷子。你可能打不死所有人,但你一定能把离你最近的那个吓得心态爆炸。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造“毛坯房”,就是通往这两个结局最快的捷径。大家一起别过了,挺好。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