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数据,新能源车占比已经突破20%了,而且还在疯长。其实普通家庭买车的考虑点蛮明确的:实用、安全,不求花哨。刚好最近碰上一位老朋友,他跟我说,他家在县城,去年买了辆特斯拉Model YL。他说:这个车,真划算,能开十年。我一开始还以为他扯淡,毕竟十年,按正常保养算,手机都没十年值钱呢。
但他继续说:你不懂,我这车,基本没大修过。我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可能是车设计得够简单耐用?他老婆怀孕了,开车上下班、赶去医院,就是要靠谱。车的耐用性,跟装修房子一样,先耐用再说。顺便说一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些用户反馈,平均行驶里程超过5万公里,没大毛病的比例估计有80%(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知道,像特斯拉这种车,虽然配置可能不及别的品牌的空调高科技,但电池够用,耐操,才是王道。
你问为什么不考虑国产车?其实这我也琢磨过。国产品牌像吉利、比亚迪最近做得不错,可我用样本少(估算)——大概两到三个人的观点——感觉他们的二手保值率没有特斯拉高。你想想,十年前买的国产车,现在折价掉一大半,偏偏特斯拉能卖出个还不错的价。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炫耀资本,但事情到这里,我觉得好像有点门道。国产车一面是更新快,另一面是难以保证老化后的耐用度。
你是不是会问:两款车的驾驶感受差在哪?我可以告诉你,虽然它们都算中规中矩,但实际操作差别还是挺大的。像我试过比亚迪的某款,中控屏很大,反应也快,但结合用料,那个按键还是塑料感十足。特斯拉的中控,就是个大屏,简洁,操作惯一养成,好像用手机一样。有次我在路上看见一辆国产车,跟一辆特斯拉停在一块,那个国产比亚迪(假设是吧)菜单深层次多,找半天才能调到空调温度。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国产车的界面喜欢摆得那么复杂?他们究竟是什么考虑?我临时猜测,是不是要变成智能助手的战场,多点功能就像社交软件多点点,就更难被人赖?但我觉得这也有误区。普通消费者不在乎功能堆叠,反而更喜欢操作懂点脑子。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有趣的细节:一位二手特斯拉车主说,他一共跑了一年,电池放了十几次充放,几乎没有性能损失(这可能是少量样本,不能太信信,但心感靠谱)。他还说,他的朋友开了五年后,卖掉还能溢价两万。这个价格,换算下来,百公里成本差不多在0.3元左右(我粗算的,没认真算数),燃油车的平均油耗大概在8L/百公里,7元一升,各地可能会不同,但油费要比电更贵。
这反倒让我想起一件事:家里老爸就说,起码这车平头平尾,不花哨,好修。嘛,简朴一点,出了问题修修就行。还有一个问题,你会觉得,电池安全会不会有隐患?我其实没细想过,可能电池安全就像我们家路边修车师傅说的,别按着窄路走,得留点余地。但我觉得,买车还是得看保值关键。毕竟,比起折腾这些花哨的配置,一辆车耐用、换钱快,是实打实的硬指标。
你还会不会觉得,这么一看,买车就像选工作,要的稳妥,不一定非得追那些炫酷的配置和高端品牌。就像我朋友说的,宁愿少个外挂冰箱,也别把电池用到受伤。普通家庭要的不是看得见的豪华,而是用得顺手,安全不担心。
说到这,我一个疑问——你觉得未来十年,电池技术会不会变得像手机电池一样,换电快、寿命长得难以想象?我觉得,未必。因为这背后牵扯到供应链、材料成本,还要考虑安全机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时常想:是不是我们这些人太信耐用论?车子开个五六年,难免要换车,谁会去想十年?从市场反应看,像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今年翻了一番,说明不少人是真的看重买一辆车用十年这个信念。
心里还在琢磨:是不是普通家庭用车的焦点会一直停留在安全、耐用、保值上?还是技术越做越复杂,反倒让人更迷糊?我觉得,下一步也许会有个小细节特别重要——车里那个简易的座椅调整钮,能不能用得顺畅,可能才会成为决定性的小因素。
你是不是会反问:这所有的逻辑,是不是都太个人感受、太主观?但我总觉得,选车就是这么个平衡点。没有绝对的完美,只能挑个能用、能耐的。
反正我心里还在想,像那种走极端追求配置爆炸的家庭,最后真的用得尽么?还是他们其实藏着点后悔药?至少我觉得,普通家庭只要车子能跑够快、够稳,所有那些浮云就都能往后靠。
你说呢?那微小的细节,或许就是区别一辆用十年的车和用五年的车的最大差别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