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2026款高尔夫上市了,这次改动主要集中在配置升级上,动力系统依旧是那台1.5T发动机,7速干式双离合,官方加速时间8.5秒破百,价格没什么波动,最低12.99万,顶配的R-Line涨了两千,卖到15.89万。车身尺寸、轴距完全没变,还是2631mm,排气管还藏在后保险杠下面,保险杠造型分两种,带镀铬和网格版,算是区分不同配置和版本的象征。
说实话,这个改款让我有点失望。主要升级是车机系统从2.0升级到3.0,增加了什么媒体聚会模式、氛围灯跟着音乐晃、远程启动这些功能,R-Line又加了三十色氛围灯、无线充电(40瓦的)、蓝牙数字钥匙、远程泊车。方向盘按键从之前的触控改回实体,手感确实顺手多了,但真皮改成超纤皮,这一招有点亏,摸起来没以前柔软舒适。车里的PM2.5显示被直接干掉,换挡拨片没有了,后拖钩也被拿走,中央气囊也没标配,显然这车在某些地方开始紧缩预算,不排除车企控制成本的因素。不管怎么说,一刀切让我觉得有点为省钱而省钱,而不是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老款高尔夫的销量还能稳定在四千台左右,这次2025年8月销量暴跌到不到三千,只有2800多辆,而同价格区间的本田思域HATCHBACK居然卖了六千多辆,型格HATCHBACK也卖了五千多辆。思域起步价大概是14.59万,型格13.99万,后排空间更宽敞,乘坐舒适度高,广告营销也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高尔夫反观自己,显得没有什么新鲜感,技术跟不上节奏,情感联系也越来越淡,俨然成了一台只能靠情怀支撑的老车。
说句真心话,现在开车的不少都是年轻人,哪还有心思被一台1.5T老发动机打动?以前高尔夫在欧洲是身份的象征,尤其在城市里风光无限。但中国市场,SUV和新能源甚至智能网联车抢占了大家的目光,比亚迪海豚、小米SU7那些带着智能感的小车更符合年轻人的猎奇心理。把PM2.5显示干掉,连驾驶辅助配置都缩水了,这动作明显是在省钱。我朋友卖车的说:这车省的钱拿来买点娱乐配置,看上去好像更潮一点,但年轻人就是不买账。
这让我想起跟销售聊的一次经历,有个客户问:这车为什么要删换挡拨片?以前看上去还挺运动的。销售摇了摇头:现在市场需求不是那么简单,厂商想省成本,又想多卖配置,头疼。看样子高尔夫这次改款,更多是在做平衡术,但这种平衡估计难撑起大局。
我突然自我纠正一下,刚才说升级的车机系统挺新,我其实觉得有点夸大,因为2.0到3.0的差别说到底就是软件小改,硬件不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而且那些炫彩灯光、多色氛围灯、无线充电这些,其实早在别的车型里早已司空见惯。这样的小改进拿来当卖点,多少觉得大众有点大材小用,或者说,没打算真翻身。
猜测下(样本少,不确定),高尔夫可能真的没指望靠这个车卖爆,它明白自己市场的尴尬和劣势,大众更愿意把资源花到ID系列新能源上。毕竟传统小钢炮时代过去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才是年轻人愿意买单的。9.5万到11.5万的价格区间摆在那里,你觉得这样的价位,这配置,真的有市场空间吗?我看展厅里不少年轻人更愿意坐SUV里,车里泡着游戏,语音一开,全世界都在掌控中。
价格方面,我偷偷心算了一下,15万左右的高尔夫,落地加上购置税、保险啥的差不多17万左右,可得到的体验和智能加持,跟一些新势力品牌15万左右电动车比,性价比真是没得比。奥迪同平台的车型大幅降价,结果高尔夫还死撑型格思域的价格,自家阵营内部都开始抢食,这行为只能说明,厂商心里清楚这车火不了。
说到我的自媒体后台,零零散散收到不少车主留言,有人怀念手动挡的高尔夫六代1.4T,那才是灵魂所在,尤其是手动挡那种纯粹的驾驶感,动力响应直接、机械感强烈。现在大众抛弃了手动挡,全推双离合和自动变速箱,年轻人热衷的驾驶乐趣反而没了。就像我一朋友说:奔驰宝马什么都好,那个挡杆一推,手感比触摸屏舒服多了。
我自己觉得大众有点死撑,不过没啥办法。毕竟上次试驾时,我开着高尔夫,内心一阵阵纠结,配置不差,但就是少了点那种让人心跳的期待感。车好是好,但无性价比,实用和情感之间摇摆的结果,就是销量掉得漂亮。
这车也不完全是没戏,毕竟品牌影响力还在,老车主情怀还能撑几年。但我在想,真正能击中年轻用户的,可能是那种可以装进手机App一揽无遗的智能车机和纯电动力结合体——你觉得呢?如果高尔夫未来能把车机开源,支持和主流手机地图、音乐平台无缝衔接,再来点升级版电驱,能不能重新获得那些城市年轻人的心?我不确定,但这是个方向。
顺带提一句,这次改款车内音响变了,喇叭数量没有增加,但音质提升感觉微乎其微。展厅里听感过后,我朋友嘟囔:这音响配不上这价位啊。这其实是个小细节,也折射出大众改款时心态:硬件上留白,靠软件贴补。你怎么看?
再说问问你, 如果你是年轻消费者,面对一台动力老旧、配置升级有限的高尔夫,你会考虑买吗?还是会选择那些智能感更强、带点潮味的新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