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哈尔滨一位出租车师傅的视频,冬天开传统电动车拉活,早上满电出门,跑了不到200公里续航就剩10%,不敢开暖风,乘客冻得直裹大衣,自己也得硬扛。
师傅说:“不是不想买电动车,是冬天实在没法用” 这事不是个例,传统液态锂电池低温性能差是通病,-20℃续航缩水30%-50%,北方用户冬天用电动车,基本等于“半车续航跑空”。
而奇瑞最近曝光的固态电池路测数据,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30℃极寒环境下,续航衰减仅5%,满电还能跑1500公里,比很多燃油车一箱油跑得还远。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6分钟能补1000公里续航,跟加油差不多快,这对要跑长途、赶时间的用户来说,是“救命”。
有人觉得奇瑞搞固态电池是跟比亚迪“对着干”,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客观来讲,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走的是“优化现有路线”,把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和成本做到了极致。
比如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不起火,而且能适配从几万块的海鸥到几十万的仰望,靠规模化把成本压下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基础需求。
而奇瑞的「鲲鹏全固态电池」是“跳代突破”,直接换了电解质材料: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能量密度冲到600Wh/kg,比刀片电池的300Wh/kg翻了一倍。
说白了,比亚迪是“把当下的事做透”,让更多人买得起电动车;奇瑞是“把未来的事做好”,解决电动车续航、补能的根本问题。
两者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国产车企的“双保险”:既有稳扎稳打的主力,也有探路未来的先锋。
很多人只看电池参数,却没注意到背后的产业链。
奇瑞固态电池用的硫化物电解质,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锗。
据公开数据,我国锗储量占全球40%以上,还是全球最大的锗生产国,这就给奇瑞的技术落地提供了“资源安全感”。
有报道说,锗价半年涨了170%,就是因为固态电池研发需求激增,像东旭光电这样做电解质膜的企业,订单直接暴增300%。
这背后的意义不只是“材料涨价”,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固态电池上游有了话语权。
以前高端电池材料很多靠进口,现在从资源到加工都能自主,技术就不会被“卡脖子”。
奇瑞的固态电池能这么快落地,不是单个企业的本事,是整个国产供应链的进步。
不过,有了好电池,还得有能匹配的基建。
奇瑞固态电池需要800V高压平台,未来甚至要3600kW的超充桩,可现在全国兼容800V的超充桩覆盖率才12%,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连480kW都撑不住,车主排队半小时是常事。
这不只是“装几个桩”的问题,还得改电网:一个充电站装10个3600kW超充桩,瞬间用电负荷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峰值,电网能不能扛住?
钱谁来出?
目前国家电网启动了“星火计划”,三年内要建5000座超充站,首批先沿京哈高速布局,长春、沈阳这些北方城市已经试点。
但说实话,基建改造慢,就算奇瑞2026年量产车上市,很多地方可能还是用不上快充,这是接下来必须解决的难题。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多少钱”“啥时候能买到”。
据奇瑞官方计划,2026年首批固态电池车会投给网约车、物流车,这些运营车辆对续航要求高,也能承担高成本。
面向普通用户的车型得等到2027年,初期价格估计30万以上:毕竟现在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5倍。
不过电池成本会降,比如液态电池每Wh成本五年前比现在高60%,按这个速度,2028年固态电池成本可能降到液态电池的1.5倍,车型价格也能下探到20万内。
但还有个问题:目前奇瑞固态电池良率是89%,离车规级的95%还差一截,良率提不上来,成本就降不下去,这也是奇瑞接下来要攻克的关。
最后总结:奇瑞固态电池确实是个大突破,解决了电动车的老毛病,还让我国在新能源技术上走在了前面。
但也不能太急,基建、成本、良率这些问题得慢慢解决,而且比亚迪的路线也没落后,两者互补才能让国产电动车更强。
你觉得再过三年,固态电池电动车能普及到普通家庭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