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汽车圈里有个数据讨论得特别热。有人说理想汽车每卖一辆车,能赚2万块以上;而隔壁蔚来呢,卖一辆亏4万。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一个新势力品牌,看着技术和定位都差不多,价格区间也差不多,一个赚钱赚得飞起,另一个卖一辆亏一辆,仿佛在坐滑梯。
这事儿乍一听挺魔幻,你甚至会想,这蔚来到底干嘛呢?车卖得还行吧,可为什么一辆车亏这么多?这是不是意味着它马上就不行了?但别急着下结论,这种“炸裂数据”往往背后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慢慢拆。表面看亏得离谱,不一定真是“没活路”,也可能是“战略性烧钱”。
先说数据本身。理想今年单车利润确实很高,毛利率超过20%。蔚来的毛利率就惨了,跌到个位数,甚至有些季度直接负的。毛利率负是什么概念?按理说卖车应该赚点钱来覆盖生产成本,但蔚来呢,卖了一辆车,连基本的制造成本都没回本,还往里贴了钱。再加上营销费用、研发投入这些,亏损就更夸张了。
好,那问题来了。理想为什么赚钱这么多?蔚来为什么亏这么狠?是理想更会赚钱,还是蔚来的模式本来就不对?
先看看理想。它的赚钱逻辑其实没那么复杂。它主打增程式车型,技术上相对没有太多突破性研发压力,生产线也稳定,用的供应链大多是成熟的东西,成本比较好控制。而且它的产品定位很清晰,就是家庭用户,价格定得刚刚好,既不太贵,又比普通品牌显得高级,抓住了一大批愿意花钱但没那么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这一套打法,成本低、利润高,还能大量出货,自然赚钱很轻松。
再看蔚来。蔚来走的是另一条路,目标是做高端纯电品牌,强调用户体验、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比如它的电池换电系统,每一家换电站都要花好几百万;再比如它的车型定位,价格更高,但又没有像传统豪车那样的品牌溢价优势。更关键的是,蔚来还在不断投入研发,比如自研芯片、自动驾驶系统。这些东西短期内可能不直接带来收入,但成本是实打实的。
所以从模式上看,理想的利润高,并不代表它更有技术实力,而是因为它的路径更稳、更低风险。蔚来亏损严重,也不全是因为卖不动车,更多的是它压根就没打算先赚快钱。它目前的模式更像是“先布局再收割”,前期投入大得吓人,但如果后续技术和服务体系跑出来了,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很强。
当然,这种战略性亏损听起来很像一种合理的解释,但问题是,蔚来的模式也确实不轻松。它的研发投入高,服务体系烧钱,换电站扩张又慢,每一块都需要时间才能证明价值。而市场给它的时间未必足够。消费环境变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品牌的耐心也在下降。如果蔚来不能在短时间内让亏损变成收益,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那回头看行业,蔚来这种“亏损模式”到底是不是特例?其实不是。整个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品牌,很多都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比如小鹏,前几年疯狂砸钱研发自动驾驶,亏损也很严重,但最近通过成本控制和产品升级开始回收利润了;再比如理想,虽然现在看着毛利率高,但它的研发投入比例其实并不低,未来也要面对技术升级的挑战。
对比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的亏损看起来更明显,但其实传统车企也在经历自己的转型阵痛。比如大众,电动车领域投入巨大,前期各种成本高企,但盈利能力却远不如燃油车时代;比如奔驰、宝马,虽然电动化转型更稳,但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个“利润压缩期”,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都在重新定义品牌的赚钱逻辑。
所以,蔚来的亏损看着吓人,但其实它只是整个行业转型中的一块拼图。问题关键不在于它亏多少,而在于它能不能熬过这些年的烧钱阶段,找到一个清晰的盈利路径。对车企来说,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亏得没章法,烧钱烧不出未来。
最后说回蔚来本身。它的模式确实比理想更难,它需要用户认可它的服务体系,需要技术真正跑出来,还需要市场接受它的高端定位。这些东西都需要时间,但时间越久,压力就越大,因为竞争对手不会停下脚步。理想、小鹏,包括传统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都在抢它的市场。它能不能熬出头,就看它下一步怎么走了。
总结一下。这点数据看着离谱,但拆开来看,其实没那么魔幻。行业转型期,亏损是必然的,关键是亏损能不能换来未来的竞争力。蔚来现在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模式本身并不是错的,只是它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未来几年的市场变化,会决定它是成为新能源豪车的代表,还是烧钱到头却没法翻身的反面教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