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个现场定格成一帧画面——微凉的清晨,玉门关下班车缓缓停住,碎石蹦跳,魏建军下车,脚底踩的是千年历史,身后跟着一群人,面前是一段残垣断壁,风就像蜿蜒的时间,吹过汉长城的一角。你会觉得,这个“寻根溯源”的场面,既像一场仪式,也像一出穿梭剧本。你若是当事人,抬眼望见壮阔的墙体,却只剩疑问:一个造车的,为什么总在找祖宗?
表面上,长城汽车董事长亲赴敦煌、拜访玉门关和莫高窟,是一次文旅与工业联姻的“秀场”。但日常看惯了各种车企发布会,现场气氛或许没那么热烈,更多的是鞋底与土壤磨蹭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原来如此”。而长城汽车的新闻稿里,诠释了造车与长城、敦煌的千年牵连——名字的起源,精神的传承,颜色的致敬,技术的自主。这一切听起来像一场“自我认证”,又像一份无声的誓约书。
如果要当个理性的旁观者,这事复杂得远比大众看到的热搜标题多一点玄机。长城汽车与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引力场》合作,去敦煌开了一场致敬文化的活动,不只是亮品牌,也在拼精神。现场有汉长城遗迹,有莫高窟的壁画,还有月牙泉的千年流沙。魏建军站在残砖断土前,说,“寻根之旅”,这不是一句虚词,毕竟长城汽车的名字就叫“长城”。溯历史、拜遗址、话精神,说得好听点是“敬畏祖先”,再冷静点,就是“品牌溯源营销”,借用历史的丰厚,为自己加点绵长。
证据链里不缺线索:造车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七国十地研发布局,设计师把敦煌绿涂在坦克500上,把莫高窟壁画的灵感溶进国产车的线条和色彩。这一切,都在拼“技术硬实力”的底子上,摆出中国车企“有点文化”的新名片。如果要写报告,逻辑大致是:长城汽车以敦煌文化为引,诠释万里精神,携自主技术与中国美学并进,重塑品牌认知,推动行业升级。
贴点个人立场,我确实认可长城汽车的做法。中国车企长期给人“只懂拼价格、不懂讲故事”的印象,这次主动去敦煌点火,把文化牌打得挺扎实。既不咆哮民族情绪,也没有把历史当摆件,反而用“敦煌绿”这种壁画里的颜色,钻到造车细节里。这不是简单的感性致敬,是一种理性借力。但说到底,“文化营销”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一剂灵药,关键还是能否把文化和工业融合到产品体验里。纸面文章写得再漂亮,如果产品本身扛不住万里风沙,也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
继续推演,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艺术,跟造车有什么关系?坦克500的“敦煌绿”在实车上并不算寻常,青绿山水色调稳重又不失活力,不至于扎眼,也不至于平庸。其实,中国汽车设计师过往多效仿德系、日系审美,颜色和线条山寨味浓,少有自己的脾气。这回长城从莫高窟217窟“偷师”,是一次主动文化寻根,比单纯蹭国潮模板高级。汽车颜色会不会像壁画一样“千年不退”?当然不会。科技和美学的融合,从来比操作芯片还费脑子。全产业链自主,这种表述其实很抽象,落到实地,是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的反复打磨和耐心破解。至于全球研发布局,看媒体吹“七国十地”,实际海外分公司也得一边斗狼性采购,一边熬夜做成本控制,背后哪有壁画那么诗意。
现场气氛并非一片和谐,反倒多了点行业自嘲。多少年舆论都不看好中国车企,“千年历史掩不住三十年摸索”。汽车人总说“坚守长期主义”,但真到投标现场,“技术换市场”这一口气时常上不来,下场都是“炼芯如炼丹,成败看命”。而魏建军溯源玉门关、再访莫高窟,举着“探索、坚守、自信、传承”的万里精神,自信得像个背包客企业家,也自嘲得像个为造车而熬白头发的“敦煌志愿者”:别人眼里的文化瑰宝,你得想办法做成能卖出去的工业品——这中间的腾挪,绝不比雕壁画容易。
长城汽车的这场文化奔赴,其实映射出中国汽车行业的某种尴尬。国外百年品牌,靠着工业深度和老牌光环,市场信任度居高不下。而国内车企,拼命挖掘文化底蕴,却苦于“根深但未叶茂”。这一次长城汽车把“万里精神”挂在嘴边,有点像是给自己编了一段自救史,也是对同行的无声敲打:你们光讲技术,还不够,我们还得讲文化,还得讲故事,还得让用户愿意开着国产车去看壁画、过玉门关,如果不行,咱们就是“开车去博物馆,半路熄火”。
结尾怎么收?我不做绝对判断。毕竟文化营销和技术研发并不是谁能一锤定音的事,也不是谁说敬祖先就能成百年品牌。长城汽车的“致敬敦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尝试,也是一种技术突破的展示。未来中国车企能不能把文化和工业深度融合、真正让用户信服?这还得看时间和市场给不给吗?在敦煌壁画前谁都能感慨万千,但开车载着“敦煌绿”去跋涉万里,路上的风沙还得一一自己扛——说到底,造车这行最怕的是:讲故事讲到天亮,产品却没能走到天涯。
你觉得呢?文化与工业,品牌与技术,这条万里路,到底该怎么走才算得上“穿越千年”?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