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放电赚钱,充电桩难找,厂商协议各自为战

电动车充电桩旁,大爷坐在副驾驶,对着手机群发:“今儿成功卖电一度,赚了三块六,晚上请你们喝豆浆!”隔壁小伙却在自言自语:“充电桩还不让我放电,白等了。”两个动作,两种心情,一块钢铁盒子前,生活的电流流向各自不同的账本。电动汽车变身充电宝,这事听起来像科幻,其实比科幻还现实——它已经从屏幕里的未来实验室,跑到了天津热带鱼气息的十月街头。

车主,电网,厂商,城市管理者,各自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到底谁在其中挣到钱,谁只剩一地鸡毛?深圳试点放电卖电,一小时就能赚120块,新闻里蹦出来的数字很诱人,仿佛隔壁王叔叔晚上充点电,白天再放出去,电费倒赚比工资还多。这种“低进高出”的好事,和“小卖部批发饮料再零售”的路数确实异曲同工,不过把“可乐”换成了“千瓦时”,风险和精密显然高上几个档次。

首先,证据链得从充电桩说起。不是谁都能把电卖回网,得装能“喝能吐”的双向充电设备。说人话,就是你的电动车不仅会吸电,还能如同高压奶牛一般“反刍”到电网里去。技术上不是难事,但装这套设备成本至少贵20%,桩厂、电池厂、车企三兄弟每个人都想分杯羹,生怕在协议兼容上自家少了几两肉。A牌、B牌,各自有各自的秘方,标准既没有统一,协议也没有敲定,所以才会有“蔚来只能一家家谈合作”的职业尴尬。站在技术门外看热闹,感觉就是小学班主任催作业:这题难不难先放一边,谁愿意第一个交卷?

再说说充电桩本身的事儿。能双向操作的桩,造价得是普通桩的3倍。为什么?电网不光要把电给用户,还得应对用户突然回馈电流。那种“把锅里的水来回倒”的剧烈波动,如果你家里有一根被折腾成麻花的电线,大概理解电力专家的焦虑。他们早在会议室里黑着脸提醒:“大规模反向放电,可能全城线路一起失控。”没人敢保证一夜之间不会熄灯。现在的各种试点,别说铺开,甚至连朋友圈都不敢发宣传图,怕有人真的把主干线搞跳闸,警车比快递还先到。

政府倒是积极地发津贴。十三个省、市已经把补贴政策定到了每一个电力用户,从私家车主到物流卡车,广撒网,试图刺激市场活跃度。但这补贴可不是天上砸下金蛋,你得“卡点对款”上合适的车型、桩位,还得盯着电价变动时机,稍有疏漏,忙活一通盈利变成电池损耗。有种做数学题,明明看着答案能赚小钱,实际操作全是算错工时,转头算了算,赔的是车的“心脏”——电池生命。

别说普及,全国支持卖电的充电桩不到一百个。在北上广偷偷摸摸转悠半天,找到一台能放电的桩比捡到真钻还难。至于电池频繁“回放”,保养、保修都还是雾里看花。厂商在协议里能演的文字游戏配得上法学院教科书,大多数车主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三五年政策彻底清晰,厂家再不留后门。

有人问,宝马明年就能推,咱中国咋老慢?说实话,这问题跟“为啥隔壁村的黄瓜先上市”差不多。国外有人给钱试吃新品,中国电网升级逻辑绵长,一会怕系统崩,一会又怕政策不通,装桩、改协议、谈补贴,每一步都像打麻将缺一张发财,谁也不肯简单下场。车企里头,新能源还是锦上添花,不急于“全车双向”。电网老大哥手里握着通电开关,进度条缓慢得像冬天里的地铁。

电动车放电赚钱,充电桩难找,厂商协议各自为战-有驾
电动车放电赚钱,充电桩难找,厂商协议各自为战-有驾

至于赚钱,小部分试点确实有“搂一票”,但想大规模变现?难,太难。现实里,普通车主几乎不可能天天卖电,可能熬过一季后发现,赚的钱还不够换电池。真要算细账,现在充电福利马上要到期,电价倒挂矛盾一起爆发,万一政策收紧,“放电挣钱”变成遥远的二次元幻想。

这一切听起来很新鲜,也确实有点黑色幽默:环保口号喊了十年,结果现在卖电倒成了新副业,电动车快变成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工具。只是政策、设备、利益分配的多重博弈下,究竟谁能在这局混乱中“偷电到家”?厂商、政府、车企、用户,各凭本事抢地盘,眼下还是混沌一地。职业病式地多想一句:假如未来卖电挣钱真能像停车缴费一样普及,是不是有一天,大家会为了多一度电,不惜给自家电池开“三班倒”?那到时电池寿命、充电安全、政策漏洞,社会又该怎么监管?

我当然不知道答案,只能按惯例留个反问。技术进步很快,政策推进很慢,资本逐利很准,用户期盼很烈。你还在等着一夜暴富,电网却还在慢条斯理升级配件。到底你愿意拿自己电池“搏一把”?还是与现有利益继续周旋,等下一个风口自来?这个选择,可能早已不只是算利润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你对不可控风险的忍耐力,到底有多大?

电动车放电赚钱,充电桩难找,厂商协议各自为战-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