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判赔2.43亿,Autopilot致命车祸甩锅失败 马斯克:我要上诉

最近汽车圈炸开了锅。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陪审团做出判决,特斯拉要为2019年的致命车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金额高达2.43亿美元。

特斯拉被判赔2.43亿,Autopilot致命车祸甩锅失败 马斯克:我要上诉-有驾

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特斯拉去年利润的1%就这么没了。

马斯克当然不服气,连夜发推说要上诉,但这件事已经给所有想买电动车的人提了个醒:那些听起来很酷的自动驾驶功能,真的靠谱吗?

事情要回到2019年,佛罗里达州一个普通的路口。

一位特斯拉Model S车主开着Autopilot功能,手机突然掉到座位下面。

就在他低头捡手机的几秒钟里,车子以接近100公里的时速冲过路口,撞上了路边的车辆和行人。

22岁的年轻女孩当场丧命,她的男友重伤。

特斯拉被判赔2.43亿,Autopilot致命车祸甩锅失败 马斯克:我要上诉-有驾

特斯拉的辩解很直接:这完全是司机的问题。

公司说司机不仅超速,还踩着油门,完全没把Autopilot的警告当回事。

但陪审团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本身就有缺陷,而且公司对自动驾驶能力的宣传太过头了,让司机产生了错误的安全感。

想想看,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买车时是什么心理?

看到广告里说"自动驾驶比人开安全10倍",谁不会心动?花大价钱买辆特斯拉,不就是为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吗?可现实是,当你真的把命交给这些系统时,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特斯拉在这件事上最让人诟病的是什么?是他们玩的那套文字游戏。官网上写着"全自动驾驶",可出事了又说这只是"辅助驾驶",需要司机随时准备接管。这不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特斯拉被判赔2.43亿,Autopilot致命车祸甩锅失败 马斯克:我要上诉-有驾

原告律师说到了点子上:特斯拉故意模糊了"辅助驾驶"和"全自动驾驶"的界限。马斯克在推特上、发布会上说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以为特斯拉的车真的能自己开。可实际上呢?出了事责任全是司机的。这种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把马路当成了试验场,把车主当成了小白鼠。

现在买车的人都有个小心思:既想要最先进的科技,又担心当冤大头。花几十万买辆车,图的就是省心安全。可现实是,很多所谓的"黑科技"还在试验阶段,车企却急着拿出来赚钱。这就像买了个半成品,还得自己承担风险。

这次判决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责任划分。特斯拉只承担33%的赔偿责任,但惩罚性赔偿高达2亿美元。这说明什么?法院认为特斯拉不是完全没责任,而且存在"故意忽视安全风险"的行为。

美国交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调查以来,至少有58起死亡事故和特斯拉的Autopilot有关。更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特斯拉官网还挂着"Autopilot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宣传语。现在想想,这种话是不是有点打脸?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判决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车企不能光顾着吹嘘技术多先进,出了事就把责任推给司机。如果你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那就要为可能的后果负责。

判决一出,马斯克立刻跳出来说要上诉,还说这会"阻碍汽车安全进步"。但资本市场可不吃这套,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近2%。更麻烦的是,全球还有十几起类似的诉讼在进行中,这个判决很可能成为风向标。

美国交管局还在调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特斯拉召回后,相关事故还是频频发生?专家警告说,如果车企不能证明自动驾驶系统真的可靠,未来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大的罚款。

特斯拉被判赔2.43亿,Autopilot致命车祸甩锅失败 马斯克:我要上诉-有驾

买车的人最怕什么?买了个问题产品还投诉无门。现在特斯拉车主群里都在讨论:这车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开?那些花大价钱买的"全自动驾驶"功能,到底能不能用?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让消费者头疼的。

网上对这件事的讨论特别有意思。有人觉得司机自己分心,活该;也有人认为特斯拉的宣传误导了消费者。最扎心的一条评论说:"Autopilot不是安全气囊,而是心理毒药——它让你误以为可以放松警惕,结果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组数据特别值得深思:特斯拉用户平均每使用Autopilot 9小时就会发生一次事故,而人类驾驶员平均480小时才出一次事。这个对比,直接把"自动驾驶更安全"的广告词撕得粉碎。

我们买车时都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开着自动驾驶,舒舒服服地玩手机、喝咖啡,让车子自己开。可现实是,现在的技术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车企把半成品包装成黑科技卖给我们,我们却要为此承担风险?

从"完全自动驾驶"的夸张宣传,到出事后的"司机全责"条款,特斯拉的这种矛盾做法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通病。车企急着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推向市场,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次判决不仅是对特斯拉的警告,更是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技术可以先进,宣传可以炫酷,但出了事不能光让消费者背锅。当车企把马路当成试验场时,法庭会让它们付出代价。

现在问题来了:作为消费者,我们该怎么办?是继续相信那些酷炫的广告,还是对所谓的"黑科技"保持警惕?下次看到"自动驾驶"的宣传时,你会多问几个问题吗?

说到底,买车不是买玩具。再先进的技术,也比不上一个负责任的司机。车企可以研发各种酷炫功能,但永远别忘了:安全,才是一辆车最基础的品质。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