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在缓坡上的小米SU7,突然发出启动声,自动解除手刹,缓缓滑行。屋内夫妻惊叫,丈夫光脚冲出,才在撞上邻居电动车前拦住车。监控显示,手机静置茶几,屏幕未亮,无人触碰。这不是科幻片,而是2025年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一幕。
车主李先生的视频引爆网络。他质问:车为何自己启动?客服回应:可能是你误触了手机App。可三重验证——解锁手机、打开App、指纹识别——如何被“误触”完成?钥匙在屋内五米外,系统本该自动断电闭锁,却反向启动。这不是操作失误,而是安全逻辑的全面失守。
智能汽车的便利,建立在对系统的绝对信任之上。无感解锁、远程控车,本为解放双手,却在安全边界模糊时,成了悬顶之剑。小米SU7的设计要求“手机解锁+App开启+生物验证”三步才能远程启动,理论上防呆防骗。可当这套逻辑在真实场景中崩塌,暴露出的不只是单一故障,而是智能汽车共通的脆弱性:系统是否真能抵御干扰?软件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逻辑漏洞?当P挡、手刹、钥匙远离三重保险同时失效,我们依赖的“智能”,是否正悄然失控?
这并非孤例。2025年,奔驰车主被前车主远程多次熄火,法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起亚汽车被黑客用30秒远程开走,仅凭车牌号即可入侵;吉利银河系统崩溃,万名车主无法解锁车辆。这些事件指向一个事实:远程控制功能在提升体验的同时,正成为新的风险入口。车企的应对多为事后补丁,奔驰推出“过户强制解绑”,起亚修复漏洞,但更多品牌仍停留在“自查”阶段,缺乏透明回应机制。技术跑在监管前面,消费者成了测试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谁掌握真相?李先生要求调取行车日志与后台数据,客服却称“不清楚”。车辆数据由车企掌控,调查权却未明确归属。中国虽已出台《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等法规,要求接入安全监测平台,但对异常事件的数据调取、责任认定仍无强制流程。消费者维权只能靠曝光、投诉、送检,成本高昂。若不建立类似航空“黑匣子”的强制数据记录与公开机制,每一次“误触”说辞,都是对信任的再次侵蚀。
当一辆车能在主人毫无察觉时自行启动,我们该怀疑的不是车主,而是整个智能系统的底线是否还在。技术不应以牺牲基本安全为代价换取便捷。车企必须明白,用户的信任,不是无限透支的资源。每一次“可能误触”的敷衍,都在为下一次危机埋雷。真正的智能,不是让车更聪明,而是让它在任何异常下,都选择停下,而不是前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