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车市,感觉有点魔幻。打开手机,朋友圈、短视频、汽车论坛里全是“史上最强”“吊打BBA”“颠覆行业”的口号,看得我一愣一愣的。点进去一看,有的车连量产都没搞定,PPT都还没做完,就已经敢说自己是“神车”了。更离谱的是,隔壁老王家刚提的车,转头就被某博主说成“电子垃圾”“开出去丢人”。这年头买车,不光要看车本身,还得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防忽悠、防抹黑、防各种“车圈剧本”。说实话,现在消费者最缺的不是选择,而是真实的信息。
你说,咱们老百姓买辆车容易吗?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可能是一家人几年的积蓄。结果呢?一些品牌为了流量,张口就来。什么“百公里加速2.9秒”,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交付的车连3.5秒都跑不到。这哪是卖车,简直是“打脸”现场预定。更有甚者,把L2级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车主一上高速,手一放开,结果系统懵了,人也懵了,差点出事。这种夸大宣传,不只是“劝退”消费者,简直是拿安全开玩笑。
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黑稿”,你卖得好,我就说你“减配严重”“品控拉胯”;你价格实惠,我就说你“用料廉价”“噪音大得像拖拉机”。有些测评博主收了钱就猛夸,没收到就猛踩,公信力跌得比某些车的二手价还“冒烟”。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本来挺喜欢某款新势力SUV,结果刷了几个视频,直接被“气的蹦起来”,说这车毛病一堆,最后干脆不买了。可我去4S店试驾了一圈,做工、静谧性、智能化体验都挺在线,真有那么差?恐怕是“车还没开,嘴已经开炮”了。
咱们拿几款热门车来举个例子。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被很多人称为“国民神车”,销量确实顶呱呱。省油、空间大、配置高,家用真香。可你去网上搜,也有说它“底盘松散”“高速发飘”的。我去试驾了,市区通勤确实丝滑,油耗低到不可思议,但上了高速,胎噪确实有点明显,过弯支撑性也一般。这说明啥?没有完美的车,但也不能因为一点小毛病就全盘否定。可有些“黑稿”直接上升到“比亚迪造车不行”,这就离谱了。
再看特斯拉Model 3,这车绝对是“车界网红”,也一度是“灯厂”和“驾驶玩具”的代表。操控精准,加速猛,自动驾驶技术也确实走在前列。可网上也有说它“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悬挂硬得屁股疼”。我去试驾过,加速那一下确实让人“上头”,方向盘指哪打哪,很有驾驶乐趣。但后排坐久了确实不太舒服,路感太清晰,有时候不是享受是折磨。你看,优缺点都明显,但人家至少产品力在线,没在基础性能上“吹牛”。
还有理想L系列,主打家庭用户,被称为“床车”天花板,冰箱彩电大沙发,配置堆得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家庭用户觉得“真香”,长途出行太舒服了。可也有声音说它“车身太大,停车困难”“纯电续航短,依赖充电”。我去体验过,第二排座椅那叫一个享受,冰箱能制冷,空调出风柔和,确实适合带家人出游。但停车时确实需要多花点心思,尤其是在老小区。这些是客观使用场景的局限,不是产品本身的“原罪”。
可问题就在于,现在有些声音不是客观评价,而是为了黑而黑。你卖得好,我就给你泼脏水;你价格低,我就说你“低端”;你技术新,我就说你“不成熟”。这种风气不整顿,消费者迟早被搞得晕头转向,最后干脆“天塌了”——谁都不信了。
更别提那些“老咕噜棒子”车型,换代慢,技术陈旧,却还在宣传“经典传承”“经久耐用”。消费者一查,同价位竞品都用上高通8155芯片了,你还在用三年前的系统,卡得像PPT。这不是“经典”,这是“吃老本”,迟早被市场淘汰。
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真实、透明、靠谱。我们不反对营销,但能不能别吹得太离谱?我们欢迎批评,但能不能基于事实,别搞人身攻击?一辆车好不好,开过才知道,用过才明白。不是谁嗓门大,谁就能定义一辆车的命运。
你看,现在有些品牌已经开始“支棱起来”了。比如吉利、长安这些传统车企,新车型一出,直接把测试视频、碰撞报告、能耗数据全公开,邀请媒体和用户一起试驾,用实力说话。新势力里也有良心玩家,比如蔚来,服务做得扎实,用户口碑自然就上来了,不用天天靠嘴炮维持热度。
汽车行业要健康发展,光靠“吹牛”和“抹黑”是走不远的。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你今天骗我一次,明天我就绕着你走。与其花大钱请水军控评,不如把钱砸在研发和品控上。与其编故事搞对立,不如踏踏实实造好车。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面对现在这股“吹牛成风、抹黑成瘾”的乱象,咱们消费者该怎么办?是继续被各种信息轰炸得晕头转向,还是擦亮眼睛,回归产品本身?当一辆车摆在你面前,它能不能让你“上桌第一个动筷”,能不能让你“走路摇头晃脑”,又或者只是昙花一现的“车界网红”?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考虑购买吗?面对这些声音,你又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