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裁员2万人,重压下的汽车巨头如何求生?

日产要“瘦身”,这消息,像根针扎了一下,让人不大得劲。

你想啊,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汽车大拿,如今却要靠“断臂求生”,这落差,着实让人唏嘘。

日产裁员2万人,重压下的汽车巨头如何求生?-有驾

新帅埃斯皮诺萨上任,祭出了一招狠棋——降本增效。

说白了,就是“开源”和“节流”。

“开源”这事儿,见效慢,那最快的,可不就是“节流”了?

这一“节”,就砍掉1.1万个饭碗,加上之前的9000人,总共2万,占了全球员工的15%。

这可不是毛毛雨。

厂子也要“精简”,从17家缩减到10家。

之前砸了不少银子的九州电池厂,也要忍痛“挥泪大甩卖”。

这背后,是日产汽车2024财年那惨不忍睹的亏损:6708亿日元。

销量也跟着“跳水”,全球跌了近3%,中国区更是“断崖式下跌”,三年时间,销量从113万辆跌到69.6万辆。

这速度,堪比自由落体。

日产的窘境,跟它在新能源这块儿的“瘸腿”脱不了关系。

轩逸纯电版、N7,这些被委以重任的车型,都没能达到“爆款”级别。

倒不是说电动车不行,而是日产的产品,似乎没能挠到中国消费者的痒处。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得那叫一个“腥风血雨”,你不拿出点看家本领,很容易就被拍死在沙滩上。

当然,日产的步履维艰,也不能全赖自己。

中国汽车市场的更迭实在太快了。

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本土品牌像“韭菜”一样冒出来,而且个个身怀绝技,设计、技术、营销,都玩得“炉火纯青”。

消费者选择多了,自然就“此消彼长”了。

日产裁员2万人,重压下的汽车巨头如何求生?-有驾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关节,就是品牌格调。

这些年,日产给人的印象,似乎有点“暮气沉沉”,缺乏新鲜感和活力。

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的时候,一个不够“弄潮儿”的品牌,很难“捕获”他们的芳心。

日产的遭际,其实也给其他日系车企提了个醒。

丰田、本田,日子同样“如履薄冰”。

日本三大汽车巨头,都面临着销量和利润“双降”的局面。

这可不是小事,汽车产业是日本的“顶梁柱”之一,如果这根“擎天柱”被动摇了,对日本经济的冲击,那可不是“隔靴搔痒”。

归根结底,日产的问题,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更深远的,是战略方向和市场应变能力的短板。

在全球汽车产业“改朝换代”的大潮中,日产需要重新掂量自己的分量,找到新的“增长极”。

裁员和关厂,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做的,是找到“生财之道”。

当我们议论日产的裁员时,很容易把聚光灯打在数字上,似乎裁掉多少人,关掉多少厂,就能“药到病除”。

但别忘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个家庭的顶梁柱。

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的焦灼,可能需要重新规划人生,甚至可能因此改变命运的走向。

所以,企业在运筹帷幄的时候,除了要精打细算自己的盈亏,也要尽可能地体恤员工的感受,尽可能地雪中送炭。

这不仅仅是企业的担当,也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底气。

毕竟,人心涣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裁员,对日产来说,或许是不得不吞下的苦果。

但如何把“伤筋动骨”的程度降到最低,如何让员工在变局中感受到善意和关怀,这才是真正考验企业执政能力的地方。

说到底,汽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钢铁,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人的希冀和梦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