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智能驾驶”不再是个噱头,而是真的能替你堵车、变道、甚至主动避险——你会不会重新定义“15万级家轿”的价值边界?
这不是未来,而是已经发生的现实。2026款深蓝L07,正以13.59万元的起售价,把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全系标配这件事,变成了行业里的“唯一”。注意,是“全系标配”,不是高配专属,也不是选装加钱。这意味着,哪怕你买的是最低配车型,也能一键开启NCA智能领航辅助,让通勤变成一段“人在后排,车在思考”的旅程。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行业长期的悖论:为什么智能驾驶总要等到顶配才给?为什么大多数品牌宁愿堆屏幕、加音响,也不愿把最核心的驾驶安全技术下放?深蓝L07的这一步,看似是价格战的延续,实则是对“科技平权”一次大胆的实践。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已突破35%,但真正能做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的车型,不足5款。而深蓝L07,是15万以内唯一一个。
我们不妨做个对比:同价位大多数车型还在拼“ACC+车道保持”这类基础功能时,L07已经能实现城市NCA——在复杂路口自动左转、识别加塞车辆、甚至预判行人横穿。一位朋友上周刚提车,他说最震撼的不是加速多快,而是在晚高峰的重庆内环,系统自己完成了三次变道超车,全程没碰方向盘。“我像个乘客,而不是司机。”他说。
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驾驶乐趣就此终结?或者说,当机器越来越聪明,我们会不会反而失去了对车的掌控感?这其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人怀念手动挡的机械反馈,也有人享受全自动驾驶的松弛。而深蓝L07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彻底取代人,而是提供了一种“可切换模式”:你可以让它全权负责,也可以随时接管,享受后驱调校带来的50:50黄金轴荷比和300kW电机的推背感。
更进一步看,这辆车的出现,或许正在改写“性价比”的定义。过去我们说性价比,是“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配置”;而现在,深蓝L07提出的新公式是:“花同样的钱,获得更前沿的体验”。它不拼堆料,不搞“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把成本压在了研发和智驾系统上。这种策略,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特斯拉早期的逻辑——用软件定义出行。
当然,也有人质疑:华为智驾虽强,但深蓝的品牌力能否撑起这份技术野心?毕竟,用户买的不只是系统,还有售后、服务、长期OTA更新的承诺。这确实是个现实挑战。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种“技术下放”的勇气,才可能倒逼整个产业链加速迭代。当15万的车都标配乾崑智驾,那些还在靠“选装包”赚钱的品牌,会不会感到一丝焦虑?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辆车的价值,到底该由什么决定?是品牌溢价?配置清单?还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你的时间与注意力?深蓝L07的答案很明确——让高阶智驾不再是少数人的玩具,而是大众出行的标配。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当“智能驾驶”变得像安全带一样普遍,我们又该拿什么,来区分一辆好车与一辆伟大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