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销售不说的事:那些加价13万出口的国产电车,国内9.98万就能买到

4S店销售不说的事:那些加价13万出口的国产电车,国内9.98万就能买到

上周末陪朋友去看车,碰上件挺玩味的事。隔壁展厅那台刚到的大众ID.3,销售小哥报完价就开始讲情怀,什么德系品质、百年工艺。我朋友听了半天,冷不丁问了句:“那为什么同样的配置,你们续航比国产少一百多公里?”展厅里突然安静了几秒,那场面多少有点尴尬。

出门的时候朋友跟我说,他其实早看好了另一台车,只是想确认下合资品牌还有没有什么隐藏优势。现在看来,这优势可能真就只剩“隐藏”两个字了。

这两年纯电小车的门道,确实变了。以前买十万块的电车,基本就是个占号工具,续航两百公里出头,内饰能简配的全简配。现在倒好,有些厂家开始往十万块的车里塞原本该出现在三十万车上的东西。你说这是卷也好,说是诚意也罢,反正消费者是实实在在摸到便宜了。

拿最近改款的海豚说事。外观这块变化挺明显,车身姿态压低了不少,看着不像老款那么呆萌,多了些运动感。有朋友开玩笑说,这是从“买菜车”往“小钢炮”方向靠了。实际开起来,高速并线那个稳当劲儿,确实比老款强。车身加长十几公分,后备箱总算能多装点东西,周末带家人出去玩不用为行李发愁了。

4S店销售不说的事:那些加价13万出口的国产电车,国内9.98万就能买到-有驾

动力上分两个版本,差别还挺大。入门那款日常代步够用,红绿灯起步不会让人着急,但也别指望有什么推背感。要是选了骑士版,零百六秒多的加速,起步那一下能让旁边不少油车驾驶员侧目。当然这事见仁见智,纯粹买菜用车的话,入门版省下来的钱够充好几年电了。

续航数字这两年大家都看麻了,谁家都说自己能跑五百公里。有意思的是这车反倒被车主反向吐槽——官方标420公里,实际市区通勤能开到450公里以上。这种“反向虚标”的口碑传开后,倒是给品牌加了不少印象分。冬天续航打折这事,北方的朋友最有发言权,这车配了热泵系统,零下二三十度掉电比同级少两成左右。

智能驾驶这块,以前基本是二三十万车的专属。现在十万出头也能选L2辅助系统,高速跟车变道、停车场记忆泊车这些功能都给你配上。虽然低配还得加八千块选装,但门槛已经比以前低太多。有人说这是“刀法精准”,我倒觉得起码给了预算紧的人一个选择空间,总比直接不给配强。

空间利用上,2米7的轴距摆在那儿,后排坐个一米八的大个翘腿没问题。后备箱容积看数字可能不起眼,但座椅放倒后那个装载能力,周末去郊区露营带点装备完全够用。一些小细节挺实用,副驾挂钩能挂外卖,储物格分层设计拿东西方便,都是日常能感受到的便利。

4S店销售不说的事:那些加价13万出口的国产电车,国内9.98万就能买到-有驾

价格这块大概是最狠的地方。起步价不到十万,配合金融政策实际落地成本能压到跟同级油车差不多。算上后续用车成本,充电比加油便宜,保养基本没啥大项,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三年保值率在同级里也过得去,转手不至于亏到肉疼。

安全配置该有的基本都有,气囊数量、车身高强钢比例这些硬指标对得起价格。有些人可能介意那个无后风挡设计,觉得雨天用流媒体后视镜不太习惯。这确实因人而异,适应之后或许问题不大,但刚开始那段时间多少有点别扭。

现在看纯电小车这个市场,有点像当年智能手机刚起步那阵子。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配置开始往上堆。几年前二三十万才能享受的东西,现在十万块也能摸到门槛。这对消费者当然是好事,但那些习惯了吃品牌溢价的厂家,日子可能就没那么舒坦了。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这车去年在泰国卖十三万多人民币,还供不应求。国内不到十万的起步价,配置还更丰富。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出口转内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