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概况
长安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传统车企转型的标杆企业,其发展历程映射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演进轨迹。公司创建1862年,前身为上海洋炮局,历经百年发展,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总部位于重庆,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四大集团之一。2025年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央企汽车领域形成"一汽、东风、长安"三大集团并立的新格局,长安汽车由此升格为一级央企,迎来转型发展的全新阶段。
此次央企重组为长安汽车带来显著的资源整合优势。重组后整合了原兵器装备集团3087亿元汽车资产,覆盖117家分子公司(含5家上市公司),年营收规模达3400亿元,为其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方向上,重组后的长安汽车明确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核心领域,全面推进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
从经营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实现总销量135.5万辆,同比增长1.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5.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9.1%,新能源销量占比提升至33.4%[1]。这一数据鲜明地揭示了公司"燃油车收缩、新能源扩张"的转型特征,新能源业务已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公司海外市场表现稳健,上半年海外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5.1%,全球化布局成效初显。
在全球化战略布局方面,长安汽车正加速推进海外市场开拓。依托重组后的资源整合优势,公司同步启动了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五大区域市场开拓计划,并明确海外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现海外市场投资超100亿美元,年销量超120万辆,成为一流汽车品牌。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生产相结合的模式,长安汽车正逐步构建全球化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体系,为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长安汽车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央企重组后的资源整合优势、清晰的新能源转型路径以及积极的全球化战略,正以"转型中突围"的姿态,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经营范围
长安汽车的经营范围可通过“业务板块拆解+技术赋能”框架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业务布局涵盖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两大核心板块,并以智能化与新能源技术作为关键支撑,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新能源业务:多品牌矩阵覆盖全市场层级
公司新能源业务通过品牌差异化定位实现市场分层突破,形成深蓝、启源、阿维塔三大品牌协同发展格局。其中,深蓝品牌聚焦年轻化市场,以智能化与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2024年销量达21.3万辆,同比增长73%,其S09车型作为大型新能源SUV,首月订单即突破2万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3.0系统,进一步强化产品科技属性。启源品牌瞄准10-15万元主流价格带,2024年销量18.5万辆,同比增长42%,主力车型Q07插混版综合续航达1400km,精准匹配家庭用户对长续航与经济性的需求。阿维塔品牌则承担高端突破使命,依托华为智能驾驶系统与鸿蒙座舱技术,2024年销量5.4万辆,同比激增155%,其07车型的BBA用户转化率高达59%,成功切入豪华车市场.
燃油车业务:利润贡献核心但面临收缩压力
燃油车业务当前仍是公司营收与利润的主要来源,2024年营收440.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0.6%,毛利率达23.5%。主力车型中,CS75系列销量28.7万辆,UNI-V销量15.2万辆,构成传统业务基本盘。然而,受新能源转型加速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12.3%,传统业务增长乏力问题逐步显现,亟需通过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缓解收缩压力.
技术布局:智驾与电池双引擎驱动产品升级
公司以“天枢2.0智驾+固态电池”为技术双引擎,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智能化领域,“北斗天枢2.0计划”明确技术路线图:2025年8月将率先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实现高阶智驾功能下探;2026年计划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推进至L4级。新能源技术方面,金钟罩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2025年底将首发功能样车,能量密度达400Wh/kg,显著高于当前行业主流的300-350Wh/kg水平,为续航能力与安全性提升奠定基础。此外,公司通过“自研+合作”模式推进技术落地,如深蓝品牌搭载的超级增程2.0系统,实现CLTC纯电续航最高300km、综合续航超1200km,馈电油耗低至3.8L/100km,进一步强化产品竞争力.
三、财务分析
长安汽车2025年上半年呈现“营收下滑与利润承压”的显著矛盾,反映出传统业务收缩与新能源转型的阶段性阵痛。
在营收端,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6.91亿元,同比下降5.25%,核心拖累因素为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12.3%。尽管新能源汽车业务保持高增长,但其营收占比仅为39.4%,尚未形成足以对冲燃油车下滑的规模效应,导致整体营收未能摆脱负增长态势。
利润端的压力更为突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91亿元,同比降幅达19.09%,显著大于营收5.25%的下滑幅度。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业务结构的盈利差异: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率仅为12.8%,远低于燃油车23.5%的毛利率水平,拉低了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来看,新能源子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深蓝汽车营收372.25亿元但净亏损15.72亿元,阿维塔科技营收153.48亿元净亏损40.18亿元,反映出新能源业务尚未实现盈利闭环。
现金流与研发投入的表现则凸显了短期战略取舍。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6.07亿元,同比减少120.4亿元,主要因公司为固态电池量产等技术储备增加存货备货。尽管现金流承压,研发投入仍保持稳定,上半年研发费用38.5亿元,占营收比例5.3%,重点投向智驾系统(天枢2.0)和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领域,体现了“短期牺牲利润换长期技术壁垒”的战略导向。
综合来看,长安汽车的财务表现反映出传统燃油车业务收缩与新能源业务尚未成熟的转型阵痛,但其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稳定为长期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根据同花顺财务诊断大模型分析,公司近五年总体财务状况尚可,资产质量一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良好,存在净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6项财务亮点,显示出一定的财务韧性。
四、行业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市场红利与竞争红海”并存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全球渗透率提升与技术迭代的历史机遇,也需应对头部企业挤压与成本竞争的严峻挑战。
行业机遇:渗透率与技术双轮驱动增长窗口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为长安汽车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总销量的35.7%,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0.9%,其中7月单月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7%。政策层面,中国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延续至2025年(每辆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并计划2026-2027年减半征收,叠加地方政府购车补贴(如重庆换购新能源车市级补贴2000-3000元/辆),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智能化技术落地加速则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关键抓手,L3级自动驾驶预计2026年进入量产窗口期(天枢2.0计划),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推动其在10万元级车型中渗透率提升至30%,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也将通过央企规模化应用加速商业化。
竞争挑战: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压力凸显
尽管行业增长迅速,但竞争格局呈现“头部集中、红海加剧”特征。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214.6万辆销量和18.3%的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而长安新能源销量为135.5万辆,市占率仅5.2%,规模效应差距显著。成本控制方面,比亚迪凭借年产销超200万辆的规模优势,在电池、电驱等核心部件垂直整合上具备更强议价能力,而长安在新能源领域仍需承担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的双重投入压力。与此同时,二线自主阵营竞争白热化,吉利新能源增速47%与长安49%基本持平,长城、赛力斯等通过出口或技术合作(如华为智驾)分流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长安的增长空间。
细分赛道:10-20万元主流市场的精准卡位
10-20万元价格带作为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核心战场(占比38%),与长安新能源33%的渗透率形成战略匹配。该区间消费群体以家庭用户为主,注重性价比与实用性,长安启源Q07等车型通过“智能化+大空间”组合精准满足需求。从行业趋势看,自主车企在该价格带的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达64%,其中插混车型增速尤为突出(2024年销量514.1万辆,同比增长83.3%),为长安依托蓝鲸混动系统拓展市场提供了契机。未来,随着800V高压平台、华为智选车模式等技术与生态资源的落地,长安有望在主流价格带进一步缩小与比亚迪的差距,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本章节通过“规模-技术-全球化”三角框架,对比长安汽车与比亚迪、吉利等主要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差异,为其战略优化提供参考。
(一)规模对比:比亚迪绝对领先,长安需以多品牌矩阵破局
从销量规模看,比亚迪以显著优势领跑。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达214.6万辆,新能源市占率18.3%,形成绝对市场主导地位;吉利以140.9万辆销量紧随其后,新能源增速47%;长安汽车销量135.5万辆,新能源市占率5.2%,与头部企业仍有差距。为缩小规模差距,长安需依托“深蓝+启源+阿维塔”多品牌矩阵,重点突破10-20万元主流市场,通过差异化产品覆盖扩大用户基数。
(二)技术对比:智驾进度与生态合作成长安差异化关键
在技术投入与布局上,头部企业呈现梯度差异。研发投入方面,比亚迪2024年研发费用达531.95亿元,显著高于吉利(10亿元,数据可能不全)及长安(未明确具体数值),为技术迭代提供坚实基础。核心技术领域,长安在智能驾驶领域展现差异化潜力:其天枢智驾系统已实现L2+量产,L3级智驾处于研发中并计划2026年量产,进度快于吉利(L2量产)和比亚迪(L2+量产)。比亚迪则通过“智驾平权”策略下沉市场,将高速NOA车型价格拉低至7万元级,并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A/B版支持城市NOA,C版支持高速NOA),以多版本方案覆盖不同消费层级。电池技术方面,比亚迪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暂处领先,长安固态电池仍处于研发阶段,但与华为合作的乾崑智驾生态为其提供了智能化领域的差异化竞争力。
(三)全球化对比:吉利量胜,长安聚焦高端错位竞争
海外市场布局呈现“规模与策略”双重差异。销量规模上,比亚迪以64.6万辆海外销量居首,吉利37.2万辆次之,长安29.9万辆。策略层面,吉利以“东南亚性价比”为核心,通过成本优势快速渗透新兴市场;长安则聚焦高端市场,依托泰国工厂及欧洲布局,试图以技术溢价突破品牌天花板,与吉利形成错位竞争。尽管长安在高端市场的定位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但其海外销量规模仍需提升,且需进一步强化品牌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壁垒。
总体来看,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进度与高端化布局上具备差异化优势,但在规模效应与全球化深度上仍需追赶。未来需通过多品牌协同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依托技术合作与高端化战略提升全球竞争力。
六、总结
长安汽车作为“转型阵痛中的技术突围者”,其转型进程呈现出优势与挑战并存的显著特征。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作为央企的资源禀赋为其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奠定基础;其二,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合作(如共建“引望”智能驾驶平台),使UNI 2025款等车型已实现特定场景L3级智驾能力,显著提升了智能化竞争力;其三,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储备,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并突破1500公里续航,为长期技术壁垒构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核心挑战集中于规模效应不足与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较弱。2025年上半年,尽管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49.1%(深蓝、启源、阿维塔等子品牌贡献主要增量),但子品牌持续亏损导致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19.09%,反映出新能源业务毛利率偏低及规模效应尚未充分释放的问题。此外,全球化布局虽已启动(如泰国工厂、欧洲市场拓展),但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仅同比增长5.1%,距离2030年海外营收占比3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情况,“技术-市场-成本”三角平衡策略成为破局关键:短期依托激光雷达车型与L3智驾技术抢占智能化先机,2026年实现L3级智驾量产以巩固差异化优势;中期通过固态电池量产建立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长期通过海外工厂建设与品牌建设突破全球化瓶颈,逐步实现2030年海外年销120万辆的目标。
长安汽车的转型路径代表了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其成功与否的核心在于技术落地速度能否跑赢行业竞争节奏。在行业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及新势力品牌挤压)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若能按计划推进智驾技术量产、固态电池研发及全球化布局,有望在转型浪潮中实现从“技术突围”到“市场突围”的跨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