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

有人说,人生就是买车买房,然后等新款。现在看来,人生至少买车这事已经彻底变味了——你以为自己刚从4S店里薅出来辆最新款,油门都没飚顺畅,销售一个电话,告诉你你刚买的那款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三个月新车,半年旧闻。原本是男人的玩具,结果变成了电子垃圾的预备役。汽车行业,是不是打算和奶茶店看齐,出新品速度比绿茶出男友还快?

买车,曾经是门慎重的学问,搞得好像在选老婆。什么底盘、动力、品牌,连车漆都要盘算,就差问问车轮的星座和三观了。哪怕小区门口蹲了一堆邻居眼巴巴瞅着,提了新车还能泡半年,享受一下“先人一步”的优越感。如今你放心大胆地提新车,三天后发现你的车正演变成路上的古董,经典未至,先抢后悔。社交媒体评论区随便一翻,无数人互相安慰:“没事,至少我们都是最后一批受骗的。”这种温情是“韭菜互助会”特供,其他地方拿不到。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如果把手机行业的“挤牙膏”更新节奏用在汽车身上,那真的有点像把保时捷做成盲盒:你刚掏钱买了个卡宴,一觉醒来人家出个卡宴Pro,外观没差,价格差不多,配置直接拉满。销售不敢和你说太多,毕竟他们也怕哪天自己上班时,车还没卖出去,前一天的新车就被库房拉去做二手车了。每逢车企发新品,4S店都像过年一样——没有理由,就是疯。

互联网都说,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快到让人怀疑,下一代是不是插电就能玩扫地机器人。可是,在我大天朝,这种“改款潮流”已经顺理成章地蔓延到了汽车圈。数据都很激情澎湃,说什么新能源车改款周期缩到8.2个月,比三年前快了整整40%。意思就是你一年买两次车,体验比交朋友还刺激——昨天才相逢,明天就成了前任。

极氪001这种车,前脚发新款,后脚就升级,跟新开的网红奶茶一样主打“新鲜感”,让你有种“我买到的都是库存”的鞭策感。消费者一边被喂新花样,一边在群里集体焦虑:“到底买还是等?”选车,变成了买彩票:你买的那辆,可能下个月就变成低配,残值比我高考的数学成绩还要不堪入目。

车企倒是很有一套,表面是科技创新,实际是资本的007。自动驾驶芯片每十八个月翻倍迭代,研发投入不搞百亿都不敢和同行说早上好。技术催着车企不停搞升级,生怕哪天市场觉得你卖的是上一代光盘,用户跑去买能放PPT的智能座椅。企业家们的头发比我脱发还快,年年比、月月改,过年时都比焖牛肉还碎。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如果说技术升级是毒药,消费心理就是抗生素。调查显示,43%的用户只要听见“新款”、“升级”这俩词,钱包就死守得比国库还牢靠。担心买完变“过时”的恐惧,跟买手机全员等双十一一个道理,但买手机亏个两千还能熬,汽车残值缩水分分钟把心里筑的“阶层防火墙”烧穿。二手车市场看热闹的看热闹,哭穷的哭穷。新车贬值率连年飙升,有些车刚买半年,残值大跳水,开着心虚,卖了看哭。

教授们也不愿闲着,科技圈的大牛一边说汽车本质还是耐用消费品,一边又承认车企自己已经把产品玩成了高科技快消。说是“囚徒困境”,听着像是国际象棋,其实就是车企怕落后,又怕花太多钱,互相伤害到最后,新的总是抢着来,旧的只有后悔药吃。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这竞争,说“军备竞赛”是客气了,其实就是大家一起作死比谁死得体面。每做一次硬件升级都是数千万砸进去,往后看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你不改款就等着在市场上被贴上“老年机”标签。成本是钢丝,创新是膨胀螺栓,大家都在悬崖边上表演。媒体记者天天玩“新款摸鱼”,车主天天闷头吃瓜:买了新的怕过气,买了旧的怕打脸,干脆耗着,毕竟谁让你我都吃不起回头草。

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听着像三大金刚,其实是三大负担。说突破50%的渗透率梦幻,现实是新能源车还远没把用户的需求搞清:调查一出,67%的人只关心车能不能开坏、配置是不是自成一派,尖端技术都是“可有可无”。有人开始玩深度定制,有人试探模块化升级(蔚来),有人玩“保值承诺”(比亚迪),好像都在试图让车主不用总是被新品刺激得睡不着觉。

但你以为这就算“新常态”,其实只是现阶段的过山车。过去智能手机更新快,后来大家都不买新了,反正微信照样用,自拍还是丑。汽车现在也一样,瞪眼都是科技竞赛,眼神都快比雾灯还狠,其实谁都知道,等到市场冷静下来,消费者不是只看参数,不是只看谁更花里胡哨。毕竟最后拼的还是“开着没烦恼”,不出毛病才是真的好。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至于技术爆发期会不会像多年前的股市一样,四处是泡沫、随时都能踩雷?那还真说不准。毕竟现在车企改款快,有可能是害怕创新掉队,也有可能是给自己找点儿存在感。可惜消费者不是小白鼠,早就从“买新省心”变成了“买新难心”。车圈这场快消化革命,赢家很可能不是最先冲进来的猛男,而是最后撑到“吃鸡”的守夜人。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汽车变成快消品,这速度已经让保修卡都跟不上版本号了。新款车出来,设计师撞墙,工程师加班,销售们心态比股票还崩。咱们普通人呢?只能在自己的小圈里吹牛:“我这车是23款最后一批,市面已经绝版了!”吹着吹着,销售来电:“哥,25款出了,你看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新品,物理神话还原成订阅制,早晚买车也得按月结算。

新款汽车三月变旧,车主难选,残值跳水-有驾

问题来了,这种快消节奏到底是谁的胜利?车企觉得自己是在引领创新,其实是在做耗子赛跑,看谁摔得响。消费者以为自己追新卖好,其实是被算法玩成了“韭菜王”。全行业一边互相伤害,一边兜里比拼谁还能“熬得更久点”。

所以,现在买车就像去超市买瓶矿泉水,谁会等下一季的特色新版,有钱就先喝了,过期了下次多买两瓶。谁还把车当家里人,早变成饭桌上的话题和下个月工资的压力。技术的狂奔、资本的添油加醋,让汽车行业由“高大上”变成了“快消郎”,就差给车主发个会员卡,“本季度专属限量新款推送”一出,买车也能收快递,而且还是“货到付款,失望包邮”。

最后说一句,人跟车一样,哪能一直是新款?半年一改款,最多只有钱包能跟着减肥。新款车主的幸福就像秋天的苹果,不是被摘就是掉地上。剩下的,也就是看着朋友圈天天刷新的测试报告,一边咒骂一边点赞:“不买,死也不买!”过一周再去车展,发现自己又多了一层韭菜认证。不是你不懂车,是车企不懂你。别怕,等到大家都不追新了,新款就会主动追你。谁说不是狼来了呢?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