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落地 购置税减半 技术门槛抬高
2026年选车更需精明眼
电动汽车百米冲刺。混动车型耐力考验。政策哨声再次吹响。
三大部委联合划出硬指标。2026年起,想享受购置税减半优惠?你的车必须先过技术这道关。这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更是行业进化的发令枪。
01 政策杠杆转向,从“普惠”到“精选”
市场已非稚鸟。2025年前7个月,新能源车销量占整体汽车销量比重高达45%。政策不再简单“喂奶”。而是精准“引导”。
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但玩法变了。2024-2025年免征。2026-2027年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30万元成为关键分水岭。售价30万元及以下车型,实际税率5%。超过30万元部分,需按10%税率缴纳。政策意图明显——避免豪华车过度占用税收资源。
但真正的核心变革藏在技术细节里。
02 纯电动车:能耗红线不容逾越
百公里电耗。成为新的硬门槛。
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电能消耗量需不高于国家标准GB 36980.1—2025的限值。简单说:车越重,省电要求越严。
特别是大块头。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3.5吨车型,统一按3.5吨标准考核。这意味着什么?大型电动SUV和MPV必须更注重能效优化。轻量化材料。低滚阻轮胎。更高效的电控系统。将成为车企必修课。
03 混动车型:三重关卡全面收紧
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车面临更严苛挑战。纯电续航不得低于100公里。这确保混动车在日常使用中真正减少燃油消耗。
油耗测试更严格。电池馈电状态下,整备质量2510kg以下车型油耗需低于国标限值70%,2510kg及以上车型需低于75%。
电耗同样有约束。纯电模式下,整备质量2510kg以下车型电耗需低于纯电车国标限值140%,较重车型需低于145%。
三重标准。推动混动技术全面优化。
04 目录管理:2025年12月12日前的生死线
对车企而言,时间紧迫。不符合新规但想列入2026年首期目录车型,需在2025年12月12日前完成申报。
2025年底前已列入目录且达标车型,自动转入新目录。不达标车型将被撤销。但还有机会。被撤销车型可重新申请。
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车企将加速产品调整。
05 消费者与车企的双重挑战
对消费者,购车决策需更精明。2026年后,技术落后车型可能无法享受减免。直接增加购车成本。
以50万元新能源汽车为例。需缴纳购置税3.5万元(50万×10%-1.5万元)。比符合政策车型多支出1.5万元。
对车企,更是严峻挑战。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规促进电池容量与混动系统技术升级。优化驾乘体验。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更高能耗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新能源车整体技术水平。
06 更深层的产业逻辑
政策非孤立存在。与整个新能源生态系统紧密相连。
充电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覆盖。居住区“固定车位应装尽装”。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扩展。解决“公路充电难”。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84家规范企业形成处理能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
这一切指向清晰信号:政策扶持从“量”转向“质”。
回顾政策历程。自2014年实施免征。三次延续。截至2022年底免税规模超2000亿元。2023年预计超1150亿元。巨大投入培育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
现在。政策更注重引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07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2026年渐近。选择权在各方手中。
消费者应更关注技术参数。车企需加速技术迭代。政策制定者继续优化环境。
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点明四大目标: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市场环境、引导理性消费、平稳推进政策退出。
是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非永久政策。通过逐步提高门槛。实现产业“软着陆”。
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消费者。更节能的车型。更清洁的环境。更强大的中国汽车工业。
此刻站在政策转折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指标的提升。更是整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你下一辆电动车。会满足新标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