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特别魔幻,说新北京40那个柴油版,开着开着天窗直接起飞了,当场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车主秒变敞篷车主,突出一个措手不及。网上视频传的,那玩意儿在天上翻滚的样子,跟个UFO似的,就是降落姿态不太优雅,直接来了个自由落体。
讲真,这事儿不赖车,赖的是这个时代,这个硬派越野也要假装精致的时代。
我作为一个也买了这破玩意儿的中年人,看到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赶紧下楼看看我自己的天灵盖还在不在。还好,安然无恙。为什么?因为从提车第一天起,我就把这三块可拆卸天窗当成了三个需要“盘”的核桃,每次拆完装回去,我都像个强迫症一样,四个角挨个按,必须听到清脆的“咔哒”声,还得用手使劲晃两下,确认那四个龙爪都死死地咬住了车顶的卯榫,这才算完事。
就这么简单个事儿,怎么就有人搞不明白呢!气死我了!
现在的车圈,已经不是造车了,是在修仙。每个车企都想给你整个“任意门”出来,恨不得一上车直接从北京五环瞬移到阿那亚。所以,你得理解北京汽车的产品经理,他们可能真的觉得,给这台硬派越野加上一个可以手动拆卸的天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仪式感。这不叫功能,这叫“道法自然”。拆下来,你拥抱的是风和自由;装回去,你体验的是机械的精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可问题来了,修行是需要慧根的。大部分人买硬派越野,不是为了去穿越无人区跟大自然对线的,他们只是想在堵车的早高峰里,显得自己比较“野”。他们要的是那个“型”,而不是那个“行”。你给他一个可以拆的顶,他的第一反应是发朋友圈,而不是研究说明书。他觉得这个动作很酷,咔嚓一下拆下来,感觉自己成了荒野之王,但装回去的时候,可能就“我大概齐了”那么随手一盖。
这就坏了菜了。这玩意儿在设计上,就不是给你“大概齐”的。它是一个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设计,你心细如发,它就是金钟罩铁布衫;你马马虎虎,它就是个定时炸弹。高速公路上,时速120公里/小时的气流可不是你家吹风机,那玩意儿的压强能把飞机都抬起来,掀你个没扣紧的盖子,那不跟玩儿似的?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的现实案例。我们天天聊自动驾驶,聊激光雷达,聊AI大模型,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但现实狠狠给了我们一巴掌。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的服务器,在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大军。只要老大爷的走位够鬼畜,任何AI都得当场宕机。同样的,决定你天窗是否稳固的,不是什么高科技材料,而是你关上它之后,愿不愿意多花三十秒,用你的麒麟臂去确认那四个卡扣是不是真的锁死了。
写到这我都有点佩服北京汽车了,用一个物理bug,硬是把一群糙汉子逼成了细节怪,这产品经理可能进修过道诡异仙。
现在车圈的竞争法则,就是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长城开始搞复古,坦克300一把火烧穿了市场;比亚迪直接不装了,摊牌了,油电同价,一波闪电战把合资打得哭爹喊娘;蔚来更绝,乐道一出来,直接把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都在卷,卷价格,卷配置,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北京40在这种环境里,怎么办?它也得整活。这个可拆卸天窗,就是它的“活儿”。这个“活儿”本身没问题,甚至可以说非常硬核,非常有态度。
但有些品牌,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是品牌本身,它卖的是一个“信仰”。用户买它,就是为了那个三叉星辉,你就算给他个拖拉机方向盘,他也能品出德味儿。但北京40不行,它没有这种玄学光环。它必须用实打实的东西去吸引人。这个可以拆的天窗,就是它递给用户的投名状,意思是:看,我很“野”,我很“纯粹”,我很“能玩”。
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拆我爸的闹钟,也是拆开一时爽,装回去火葬场。有些事儿,基因里就带的。
问题是,大部分用户接不住这个投名状。他们想要的“玩”,是系统OTA后多几个App,而不是真的要自己动手去拧螺丝。这种错位,才是问题的根源。车企以为用户是“叶问”,能一个打十个,实际上用户是“马保国”,只会闪电五连鞭。你给他一把真刀,他大概率会伤到自己。
所以,这锅到底谁背?4S店交车的时候没讲清楚?车主自己心太大?我觉得都不是。要我说,这锅就该风来背。对,就是风。风那么大,吹掉个天窗怎么了?人家风又不用负责任。你跟谁说理去?
最后的结论就是,这车,自带一种“天选之人”的筛选机制,只有心细如发、并且真正理解了“硬派”二字背后所包含的“责任”与“动手能力”的人,才配拥有头顶那片天。至于那些只想要个样子的朋友,我劝你善良,每次关上天窗,老老实实地,像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去摸一摸那四个角,听一听那四声“咔哒”。
那不是机械的响声,那是来自工程师的慈悲。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