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怕你笑话,最近社交媒体上窜红的,竟然是布加迪!可不是那种过气的老款,是新晋的Mistral Roadster,顶棚可卸那种,听说还是限量供应。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配文无外乎“踔厉奋发的目标”、“蟾宫折桂的垫脚石”。
这就让人玩味了,咱普通人皓首穷经,也未必能沾到这车的一鳞半爪。那为啥大家还这么雀跃呢?莫非仅仅是“壕无人性”?
这事儿,得抽丝剥茧,细细道来。
先说说这车。布加迪,啥段位?汽车界的魁首,行走的艺术品。Mistral Roadster,更是魁首中的魁首。锱铢必较的产量,价格嘛,咱就按下不表,说了徒增烦恼。敞篷设计,W16引擎,速度快得离谱。简单粗暴地说,这是金字塔顶端人群的玩意儿。
但蹊跷也就在这儿。能染指这车的,估计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那剩下的芸芸众生,为啥要跟着摇旗呐喊?
一种解读是,这就是一种“黄粱美梦”。大家平日里栉风沐雨,看看豪车,神游一番,也算是一种精神按摩。就跟追剧一样,即便自己与剧中的生活云泥之别,看看也算怡情。
另一种解读,可能更盘根错节。在咱们的语境里,功成名就往往和身外之物挂钩。豪车,华宅,名牌加身,这些成了“人上人”的标配。因此,当大家瞅见布加迪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堆钢铁,而是“功成名就”的具象化。
这种具象意义,其实颇有深意。遥想当年,九五之尊,要身披龙袍,端坐龙椅,方能彰显其威仪。而今的有钱人,要驾豪车,居豪宅,才能宣示其社会地位。说白了,都是一种“符号游戏”。
当然,也不乏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者。他们觉着,把物欲看得太重,太流于表面。真正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丰盈,灵魂的自由。这种论调,听起来掷地有声,但现实往往差强人意。
仅从数据层面来说,对物质的趋之若鹜,似乎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自古至今,人们都在孜孜以求更好的生活,更多的财富。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途径不尽相同罢了。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这种现象归咎于“金钱至上”时,是否忽视了潜藏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社会阶层的板结化,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们愈发渴望通过物质来粉饰自己。
再往深处挖掘,这种对物质的渴求,也折射出一种惶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如履薄冰。房贷,车贷,育儿,教育,医疗,桩桩件件都压得人喘不过气。
说句大实话,很多人之所以对布加迪津津乐道,并不是真的想拥有,而是想借此来纾解内心的焦灼。看着别人开豪车,自己也能稍微“云体验”一把,仿佛自己也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所以,刷屏的布加迪,其实是一面棱镜。它映照出我们对成功的企盼,对财富的执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临了,想叨叨一句。逐鹿物质,无可厚非。但别忘了,除了豪车,还有更千金难买的东西。比如,康健的体魄,浓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以及内心的安宁。这些东西,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
就像那辆布加迪,再风驰电掣,也只能带你去心之所向的地方。但真正能助你登顶的,还是你自身的奋楫笃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