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突然发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又出新招了。之前的关税从9%掉到7.8%,也就是说,特斯拉中国的最新数据是:关税从9%降到7.8%,下调了1.2%。这对国产车企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信号。
我记得我朋友小李,他是一线销售,聊起这事就摇头:欧盟这脚步,真是折腾。他一直觉得,欧洲市场的壁垒早就不是简单的关税问题,更多的是法规和标准。对中国车企来说,低点的关税确实能减点成本,但能不能真正刮走那些套路,得看后续措施。
不过呢,这次关税的调降,虽说意味政策预调的味道多一点,但还不能当成稳赢。你想啊,吉利的关税还在19.3%调到18.8%,也就降了0.5%。这概率大概也是心里平衡的安慰剂。上汽集团更厉害,关税从36.3%下来到35.3%,只减了1%,还是那样高。我猜,这跟他们的供应链有关吧。国内生产线早就布局得较为完善,关税的变动对他们影响不大。
说到供应链,你会发现,这其实跟买菜似的,原材料(零部件)占了大头。你要说,进口成本降低,意味着出厂价能略低点?可能吧,但真正的核心——研发成本、配套能力,才是长久竞争的根本。
另一方面,我想起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国产车的研发投入虽然比过去年份大了不少,但和一线豪华品牌比,差距还在。特斯拉这种纯靠技术和创新的,关税调低点反倒没多大用处。它们的优势,是在供应链、技术壁垒。
反正市场上,国产车的反应还挺快的。有的厂商借势,仿佛在说:关税怎么变,我们照样拼。就比如途昂Pro这次的表现。去年提出换款,大家都在盯着它的尺寸、空间、配置。它能在30万价位内,拼出一片天地,真不容易。
关于这个车型,实际上我还挺喜欢的,觉得它真落地感强。我朋友买了台二手途昂,说实话,空间大得让人惊叹,座椅舒适度也可以说用料扎实,除了油耗偏高(估算大概百公里13升左右),但那是大块头的硬伤吧。
其实我最关心的,是它的智能化搭配。在中大型SUV市场内,智能化配置已逐渐成为核心竞争点。你说,跟不上时代的,基本就等着被淘汰。
这不,途昂Pro新款,搭载了百度和深 Seek AI 大模型,语音识别超牛——可以一口气操控五六个指令,是真智能座舱的样子。车内配的屏幕和音响系统也走到行业前列,感觉像家里多屏的智能客厅。
也有人担心,车载AI是不是只会说说话,实际用起来没感觉。我试着问了几句,能不能帮我规划路线,反应速度还算快,就是有时候反应过慢,也可能是我语音不标准。
这让我想到,车企在研发上,还是要多花点时间,把这些边边角角解决掉,否则,易用性就成打折扣的关键。你猜猜,百公里成本,一个油车平均2.5元,但如果车载智能系统用得不顺,可能就得自己多操心打理。
我特别喜欢把一些小细节拆开来讲,比如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相册,看到几张途昂Pro的内饰照,中控的布局清晰,档位区和控制区实现触控+实体按键的结合,手感还不错。
国产车在这方面,的确比十年前强太多了。你会发现,配置、水准甚至用料,都在追赶合资。还是得问问自己:如果我不用追求豪华感,单纯看空间实用性和智能化体验,真的会挑国产吗?
我刚才还在想,国产车型的维护成本其实下降不少,简直是油车不吃亏,智能化还能省心。但……毕竟市场还在洗牌,谁能坚持走到还是个未知数。
对了,再小跑题:
你觉得,2026款途昂Pro还能火多久?是剩下的优势还能撑多久?我估计,这个市场变化会很快,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马拉松赛跑,谁都不得而知。
老实说,有时候我在想:未来我们开车,会不会像打开手机一样,点几下就搞定?还不用毕业论文一样琢磨半天。
(这段先按下不表)
好了,最后问一句:你觉得,这类大块头的SUV,能一直长久占有市场吗?还是会被更灵活、智能的车型取代?毕竟,空间是硬实力,但创新,是硬道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