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要出第一台纯电超跑了。 2025资本市场日上,这家意大利“马家军”公布了量产底盘和关键部件,官方泄露的性能数据很吸睛:0-100公里2.5秒,极限310公里/小时,续航约530公里,总功率破千马力,还带了五档扭矩切换和专属电驱“拟声”。听起来像未来战机。
可问题是,法拉利不是一直在说“我们是汽油的香气和排气管的咆哮”吗?这阵子对电动化又是欲拒还迎,姿态反复得像在走钢丝。 到底是被逼着要转,还是心甘情愿? 先讲来龙去脉。
法拉利对新能源的试水其实早有苗头。 早在2009年就开始技术探索。
2019年上过混动车。 真正下定决心做纯电,还是到了2021年才启程。
比起许多车企,动作算慢。 项目一次又一次被拖延。
官方把量产时间往后推,疯狂的时间表看得人眼花。 业内有人戏称:这是在用尊严换时间。
反对的理由也不是空穴来风。 性能层面有压力。
电动超跑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像Rimac Nevera那样0-100只要1.85秒的对手摆在那儿;又有U9 Xtreme刷出近500公里/小时的极限速度。
法拉利过去靠的是声音、传动、和调校带来的驾驶体验。 电机的瞬时输出、电子化的极限控制,这些并非法拉利的传统强项。
再说充电问题。 想象一下把法拉利停在豪宅车库里慢慢充电的画面,多少有违那种随时能听见马力咆哮的浪漫。
成本也是关键。 内部估算显示,首台纯电法拉利的起售价可能超过300万元,比一些V12传统版贵不少。
电池在整车成本中占比高达四成多,这远高于汽油车。 这意味着厂方要在价格和利润间做艰难取舍。
为了保持盈利,某些高端配置被删减。 空气动力组件被简化,碳纤制动等豪华选配被替换成更常见的方案。
结果是顾客可能会发问:我掏高价买来的法拉利,怎么少了些“应有的脾气”? 品牌认同感也在摇摆。 很多潜在买家觉得电动车少了“法拉利式灵魂”。那并非没有数据支撑的情绪。
一些调查显示,高净值车主对品牌故事和驾驶传统有强烈偏好。 电动化把很多传统元素剥离。
定制化空间也被电子化架构稀释。 曾经可以订制排气音色和内饰细节的体验,如今被软件调教和固件升级取代。
这对那些把车当成身份象征的人群来说,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再说现实的市场压力。
销售是逼迫超豪品牌转型的直接推手。 法拉利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从2022年的约1552辆,逐年下滑,到2024年约1162辆,2025年上半年甚至降到五百余台。
这趋势并非法拉利独有。 保时捷、玛莎拉蒂、宾利等品牌也都面临下滑。
保时捷在华2024年降幅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继续承压;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锐减到千余台级别,跌幅惊人。 消费需求在变化。
过去靠“故事”能卖天价的日子,正被产品力和技术体验重新定义。 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来自中国车企的“走出去”。比亚迪在英国的表现让欧洲圈惊讶。
某月比亚迪在英销量达一万多台,环比暴涨数倍,其中插混车型占了一大半。 没人能永远把贸易保护挡在门口。
国际市场的竞争就是这样——你守旧,就会被新势力挤掉舞台中央的位置。 对法拉利等超豪品牌而言,眼看着高端用户的选择被更智能、更省心的产品吸走,动摇可想而知。
更深层次的变化是:电动化不只是一条动力链的替换,它改变了价值游戏规则。 过去,欧系豪华靠“历史、手工、稀缺”来获得溢价。
那叫讲故事。 有技术还有工艺支撑。
可在电动化时代,很多竞争由数据、软硬件生态、自动驾驶和能量管理决定。 举个例子,一款车能在城市和高速实现高阶辅助驾驶,能显著提升普通用户的出行体验。
这是传统“故事化”难以比拟的优势。 聪明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容易被“用得爽”的体验打动。
那法拉利的新车,真能打动市场吗?我觉得机会夹杂着风险。 说它会失败有理有据,说它能成功也并非不可能。
如果法拉利仅仅把V12的灵魂复制到电机上,再做个拟声系统,可能吸引不了老客户,也触动不到新用户。 若能把法拉利那套调校哲学、个性化定制与电驱动的新玩法结合起来,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驾驶感受,事情就另当别论。
但做到这一点,技术和商业两端都不允许马虎。 现实里,有不少品牌的选择是“稳住旧客群,同时试探性转型”。对法拉利这种小批量、高溢价的公司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智的路。
保持手工与传统工艺的稀缺性,同时推出限量的电动版本,做桥梁式尝试。 毕竟,老客户的钱包还在。
短期内牺牲现有利润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风险太大。 总结一句话:法拉利现在像个在潮流与传统之间徘徊的艺术家,既想保留笔触,也不得不学着用数字画笔创作。
市场在变。 玩家在换牌。
品牌如何在保守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它能不能把“跳舞”跳成新的舞步,而不是摔个跟头。 你怎么看?愿意为一台带拟声的法拉利电动超跑花上大钱吗?还是觉得“那味儿”只有汽油能给?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