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

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革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早已从高端展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6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在高销量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个敏感却重要的话题:那些续航里程不足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尤其是在“里程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购车难题的情况下,这些低续航车型究竟是便利的选择,还是麻烦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涉及消费选择和未来出行的重大话题。

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有驾

说到新能源汽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环保”“省钱”“未来的必然趋势”。没错,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往往综合多方面考量,不仅希望环保,还想在车辆使用上降低点成本。一部分人可能没预料到,低续航的纯电动车型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麻烦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一位家住一线城市的朋友张先生,在购入一辆续航180公里的纯电动车后,原以为他的通勤生活从此会划上“绿色加便利”的等号。实际体验却让他直呼“早知道就选个续航长点的!”工作日,他开车通勤30公里,往返一次电量就去掉小半,高速掉电又更快,这让原本“经济实惠”的梦想大打折扣。更糟的是,充电桩并非随时随地都有,特别是周末想要自驾出游时,还得先精打细算,务必确保回程能找到可用的充电点。难不成,买车只是为了“通勤”吗?

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有驾

这样的故事也许不是个例。续航里程不足200公里的纯电动车,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技术问题,还是消费者对使用场景判断不清?更关键的是,这样的车型还有未来吗?先别急着下定论,我们接着往下看。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续航里程”真正的含义说起。车企宣传的续航里程数据,往往是基于实验室测试得出的。现在主流的测试标准有两个:“CLTC工况”和“WLTC工况”。乍一听像高深莫测的技术名词,但其实它们和我们的日常使用息息相关。先简单一下:如果我们把CLTC比喻成你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慢悠悠散步,那WLTC更像是你边赶时间边穿越拥堵的城市小巷。前者的数据看上去特别“美”,但后者才更符合实际通勤生活的场景。

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有驾

问题在于,目前绝大部分中国车企选用的测试标准是CLTC工况,这套标准的续航里程数据比日常驾驶情况乐观许多。不信?从大多数车主的反馈来真实续航往往是CLTC数据的70%-80%。也就是说,200公里的标称续航,实际上可能只剩下140公里。如果再碰到下雨天开空调,电池可是见了空调就“掉电如流水”。对于家里没有充电桩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打折”续航往往让原本对新能源汽车的幻想跌回现实。

更麻烦的是电池本身的特性还会拉开更多差距。比如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算是目前主流的两种动力来源。三元锂电池有不错的低温性能,但为了延长寿命,你最好保持电量在10%-90%的范围内——再打个折,就不用多说了。而磷酸铁锂确实耐用,也允许充到100%,但它在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容量最多可能消耗近一半。在某个寒冷的冬夜,你在高速上驾驶着续航150公里的车,电量突显“红灯告急”,那种无助感,是不是来得猝不及防?这还不是问题的“全貌”,真正的对比才更意味深长——油车在高速上跑得越快越省油,而电动车在高速上,电量反而“嗖嗖”地掉,能耗少了个30%都算运气不错。

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有驾

工况测试值、气温影响、电池衰减以及高低速工况的差异在多个维度“蚕食”纯电续航,尤其对低续航政策补贴车来说,更像是填补短期市场空白的“过渡选择”。但:我们消费者应该为这种“过渡”买单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为提高普及速度提供了养分。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些低续航车时,车企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提升技术,延长续航;要么对没用心做技术升级的产品提早宣判“判死缓”。现实是,很多企业为了抢市场和政策补贴,一窝蜂地推出了续航只有两百公里甚至更低的新能源车。这不仅让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也确实是一种短视策略。

谨慎购买续航低于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原因何在?-有驾

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主打低价牌的电动车品牌,几乎清一色的选择CLTC工况标注数据,极少有如比亚迪这种能拿出WLTC真实结果标定,并宣传“实打实就是这么跑”的企业。这似乎让车主都成了“冤大头”,买的是希望,开出去才发现是“拆弹”,每过50公里,心里就要默念:“还有电吗?还有电吗?”即便如此,车企仍然会给出“符合补贴政策”“划算”的说辞,并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入局。

反对声音自然存在。诸如“省不了多少钱却花了更多麻烦”的抱怨可谓充斥网络;对低温、高速工况下,新能源车“不抗造”的吐槽也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戏言:“这不是车,是一辆只能在都市篱笆上转圈的扩展电瓶。”然而在追求利润的商业模式下,低端低续航车型的繁荣何时能真正被技术进步取代,依然是市场给我们提出的“大哉问”。

就在低续航车一度陷入争议的市场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高续航的混合车型,正逐步展现出让消费者“刮目相看”的实力。比亚迪最近发布了几款新品,甚至打出了“400公里纯电续航”的噱头。特别是增程式汽车比小型纯电车更具实际功效,一方面能满足中长途需求,另一方面也基本避免了里程焦虑的“困境”。

难道说,混动车才是新能源领域最终的大势所趋?有专家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纯电动车的本质,是要为人们提供更清洁、更智能的出行感受,而非回头再朝内燃机靠拢。但是这就带来了两个矛盾:技术上,当前的电动车蓄电池技术还远远没有颠覆老百姓对燃油车的长期依赖;而消费心理上,许多人对“电动车不靠谱”的质疑,也让长期使用范围难以打开。但这里写下一个小小悬念: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未来,是否意味着纯电动车的折中,反而更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实用主义呢?

就在不少消费者正因高续航混动车暖心之时,一个尴尬问题却又浮了出来:混动车不仅价格相对高,还占用更多能源,实则更符合富有阶层,离平民化还有一段距离。

更头疼的大坑还是续航问题带来的“配套焦虑”。就拿充电这一项来说,中国的充电桩确实建得很多,但离真正破解充电难、充电慢的困局还有很长的路。何况,我们现在的电池回收问题并没有特别成熟的解决办法,这或许会埋下另一个环保隐患。“环保”未必“环保”,这算不算新能源车最后的矛盾?丢下这桩大难题,新能源车行业想开花也担心地下起了病根。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要让消费者真正买账,还得回归到实用性层面上。不论是“大电池+小增程器”的折中提议,还是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进步,都需要车企切实拿出诚意,减少华而不实的标语。200公里续航的新能源车,不是不能买,但你得提前把“打折”这笔账算清了,再来决定自己的精力、成本是否承担得起。你说好,未必是真好;我不信,不一定是错。

用个“续航200公里”的电动车通勤究竟是环保节能,还是“画地为牢”?如果充电难题和续航问题迟迟不能达成突破,那就算车企说破天也只是“百家争鸣”吗?评论区见,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