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对撞乘龙卡车争议,揭汽车安全测试潜规则

中国汽车安全测试的公信力,正被一场荒诞的“飞天重卡”闹剧撕得粉碎。理想汽车在发布其纯电SUV理想i8时,赫然展示了一段100公里/小时对撞卡车的视频。视频中,理想i8宛如神迹般毫发无损,而那辆被撞的乘龙卡车却离奇地“四轮弹起,驾驶室倾倒”,仿佛被施了魔法。乘龙卡车官方随即怒吼“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直指测试结果的虚假性。更令人作呕的是,理想汽车在争议发酵后,竟偷偷对视频中的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处理,这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坐实了其心虚的本质。这出闹剧,绝非简单的技术争议,它彻底暴露了中国汽车安全测试领域长期以来被商业利益腐蚀的信任危机与深不见底的灰色地带。
理想i8纯电SUV正式发布,7月29日上市预告

这场闹剧的核心,远不止于一场技术层面的碰撞质疑。它是一面照妖镜,深刻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商业营销的无底线、检测标准模糊地带的肆意利用以及第三方机构公信力缺失的结构性顽疾。这些问题,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认证的最后一点信任。

首先,商业营销的贪婪,已将非强制性测试彻底异化为一场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理想汽车此次委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汽研)进行的测试,其性质被明确定义为“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的非强制性项目”,而非国家强制性的公告准入测试。这种“非强制性”的标签,赋予了“金主”车企在测试场景、车辆状态乃至结果呈现方式上极大的操控空间。乘龙卡车经销商的推测——卡车驾驶室可能被“处理”过,未锁止,才导致异常倾斜——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指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当测试方案的设计不再以科学严谨为圭臬,而是以迎合营销需求、制造“戏剧性”视觉效果为目的时,其公正性便荡然无存。车企利用这种“定制化”测试,炮制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碰撞神话”,企图将“安全”的幻象强行植入消费者心智。然而,一旦这些“神话”的细节经不起最基本的推敲,其反噬之力便会如海啸般席卷而来,不仅摧毁了单一品牌的声誉,更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拖入泥潭。

其次,中国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体系的“模糊地带”,为这种“表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的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体系复杂而庞杂,从国家强制性标准(如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到国家推荐性标准(如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再到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层层叠叠。C-NCAP等国家推荐性评价规程,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汽中心)等“国家队”机构主导,其测试流程严谨规范,结果公示透明,旨在整体提升中国汽车的安全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标准(如Euro NCAP、IIHS)接轨。然而,对于非强制性商业测试,却缺乏统一、公开且可追溯的标准约束。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安全设计逻辑和测试标准本就存在天壤之别:卡车的设计核心在于承载能力和驾驶员生存空间,其碰撞能量远超乘用车;而乘用车则更侧重乘员舱的完整性和吸能设计。在非标准工况下,例如空载卡车与乘用车进行“不对等”对撞,其结果根本无法与C-NCAP等权威规程进行科学的横向比较,其所谓的“安全性”结论更是荒谬至极。这种标准的“空档”和“错位”,为车企和部分媒体利用“非标准工况”进行“表演式营销”提供了绝佳的温床,让消费者在面对铺天盖地的“测试结果”时,彻底陷入真伪难辨的困境。
重卡与汽车碰撞测试展示

再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信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汽研作为此次争议测试的执行方,虽然嘴上说着“测试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客户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但其“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的定位,本身就意味着其结果不具备任何强制性认证效力。在商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检测机构的“金主”模式,使得商业利益与客观公正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此前,机动车检测系统软件漏洞被利用篡改验车数据、出具虚假报告的丑闻,以及行业内早已心照不宣的“充值测试”乱象,都像毒瘤般持续侵蚀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尽管中汽研、中汽测评等“国家队”机构在推动C-NCAP、C-ICAP等评价规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力求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但商业委托测试的监管缺失,使得它们在商业利益与公正性之间面临着极其微妙且危险的平衡,难以完全摆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质疑。消费者渴望的是独立、公正、透明的第三方评价,而非被商业营销裹挟的“马戏团表演”。

“飞天重卡”事件,是中国汽车安全测试领域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更是对整个行业道德底线的无情拷问。它以最直观的方式提醒我们,技术参数的争议背后,是行业标准、商业伦理与机构公信力的多重溃败。要重建消费者信任,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行业革命:

  1. 监管部门必须立刻行动,填补标准空白。 针对非强制性商业测试,应尽快出台明确的规范和标准,细化测试方法、场景设定和结果公示要求,堵塞一切可能被利用的“灰色地带”。任何非标准测试,必须明确标注其非官方、非强制性,并详细披露所有测试条件,包括车辆改装、载重、碰撞角度等,以杜绝误导。

  2. 加强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铁腕监管。 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严厉打击“充值测试”和数据造假行为,对违规机构和个人处以毁灭性惩罚。同时,鼓励并强制其在商业委托测试中提升透明度,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让所有测试数据和过程可追溯、可验证。

  3. 车企必须回归产品本质,摒弃虚伪营销。 停止一切过度营销和误导性宣传,将消费者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与其花钱搞“表演”,不如将资源投入到真正的技术研发和安全提升上。

只有当汽车安全测试真正回归科学、公正与透明,才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消费者真正安心驾乘。否则,每一次“飞天重卡”的闹剧,都将是压垮消费者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让整个行业万劫不复。信任的重建,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守,更需要监管部门的雷霆手段和毫不妥协的决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