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

得,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咱哥几个也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了,聊点实在的。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今天这主角,是比亚迪。

对,就是那个这两年快被捧上神坛,拳打特斯拉,脚踢老牌合资,恨不得让全世界都开上中国电车的“迪王”。按理说,这会儿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时候,结果呢?

你猜怎么着,三季报一出来,啪,一盆冰凉刺骨的冷水,从头浇到脚。

净利润,掉了三成多。营收,也开始往下走了。这两项,都是2022年以来头一回。要知道,过去几年,比亚迪的财报基本就是一部爽文,数字噌噌往上涨,跟坐了火箭似的。可现在,火箭好像燃料不太够了,速度慢下来了,甚至有点想掉头。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看到这新闻,第一反应是啥?“哎呀,大环境不好”、“价格战打得太狠了”、“正常回调嘛”。

可要我说,这些都是飘在面上的油花,真正熬在锅底的料,比这辛辣得多。这根本不是什么“正常回调”,这更像是一场狂飙突进后的第一个趔趄。这一跤摔得不重,但疼,而且暴露了“迪王”光鲜铠甲下的软肋。

这事儿的关键在哪儿呢?不在于那个-32%的利润,而在于另一个更吓人的数字:1500多亿。

这是比亚迪的存货。

一千五百多亿,什么概念?我这人对数字不敏感,咱们换个说法。这相当于把几百亿现金,换成了一大片望不到头的、崭新的、还没卖出去的车,密密麻麻地停在全国各地的仓库和停车场里。它们静静地待在那儿,风吹日晒,电池在缓慢掉电,车漆在失去光泽,最要命的是,它们的“保质期”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你品品这个逻辑。一边是销量增速明显放缓,9月份甚至开始同比下降;另一边,是仓库里的车越堆越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产出来的,比卖出去的还多。

这说明什么?

说白了,就是过去那套“大力出奇迹”的玩法,开始玩不转了。

前两年,新能源车是个什么市场?蓝海啊。只要你造得出来,价格别太离谱,基本不愁卖。消费者跟风冲进来,看啥都新鲜,买车跟抢白菜似的。比亚迪牛就牛在,它抓住了这个窗口期,用它那恐怖的垂直整合能力,像下饺子一样把车造出来,铺满了市场。秦、宋、元、唐、汉……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对手都打蒙了。

这叫“跑马圈地”。核心逻辑就一个字:快。用规模淹没一切,用价格碾压一切。

但现在,时代变了。

第一个变化,是对手们都醒过来了。你看看现在市面上有多少个牌子?新势力、老巨头,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新车发布会开得比演唱会还勤。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送大礼包,后天他直接出个“青春版”。整个市场从一片蓝海,瞬间变成了血流成河的红海。你比亚迪能打价格战,别人也能。你用刀,我就上枪,看谁先顶不住。

这就是典型的“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你看比亚迪的利润下滑,不就是这拳法的副作用么?为了保住销量和市场份额,只能牺牲利润,把嘴里的肉吐出来一点,分给消费者。这买卖,短期看是占了山头,长期看,等于给自己喂慢性毒药。

第二个,也是更要命的变化,是买车的人,变了。

以前买电车的是什么人?要么是狂热的技术粉,要么是追求时髦的弄潮儿,要么是限牌城市的刚需户。他们对价格不那么敏感,对品牌有新鲜感。

现在呢?买车的都是些什么“老油条”?是那些在网上把各路车评翻了个底朝天,把各个车型的优缺点背得比自己家电话号码还熟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钱包,在经历了这几年的折腾后,捂得比谁都紧。

他们不再为“新能源”这个概念买单了,他们要的是一辆实实在在的、好用的、保值的、不出毛病的代步工具。他们会问:“你这车机卡不卡?”“冬天续航打几折?”“过两年卖二手车,能值几个钱?”

消费降级不是说大家不花钱了,是花得更贼了,更精明了。

你发现没?这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死循环。车企为了抢客户,拼命打价格战。消费者一看,嚯,今天降一万,明天降两万,那我再等等,说不定下个月还有“骨折价”呢?你越降,我越等。你越等,车企库存压力越大。库存压力越大,就越得降价清库存。

你看比亚迪,从3月到6月,连着搞了三次大促销。这不就是往滚油里浇凉水——自己把自己给逼炸了嘛。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所以,咱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1500亿的存货,你还会觉得它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财务数字吗?

不,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困境。它是一个警钟,告诉所有人,那个蒙眼狂奔、只要把车造出来就能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

接下来的牌局,怎么打?

我估摸着,比亚迪内部现在肯定也是焦头烂额。船大难掉头啊。从上到下,从生产线到销售端,整个体系都习惯了“冲量模式”。就像一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你让他突然停下来,换个姿势去跑马拉松,他全身的肌肉记忆都是错的。

马拉松靠的是什么?不是瞬间的爆发力,是耐力,是配速,是精打细算。

换到汽车行业,就是你不能再只盯着“卖了多少辆”这个数字了。你得开始琢磨:我的品牌形象到底值多少钱?我的用户粘性有多高?我除了卖车,还能从用户身上赚到什么钱?我的服务体系跟上了没有?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这事儿难吗?太难了。

这需要从一个制造业巨头,向一个服务业巨头转型。需要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人”。需要把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营销,变成精准滴灌。这里面的每一个转变,都意味着组织架构的调整,利益的重新分配,思维方式的彻底革命。

说到底,比亚迪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很多成功企业的缩影。我们太擅长打“效率战”和“成本战”了,能把一个东西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造出来,然后铺向全世界。但在从90分到99分的路上,在如何建立一个深入人心的、有溢价能力的品牌这件事上,我们交的学费还远远不够。

比亚迪利润大降,新车堆满仓库,价格战打不动了-有驾

那是不是说比亚迪就不行了?要凉了?

那倒也不至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亚迪手里的牌,比如电池技术、产业链整合能力,依然是王炸级别的。它只是遇到了所有“尖子生”都会遇到的瓶颈期——当所有简单的题都做完之后,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个季度利润的下滑,就像一次体检,提前暴露了身体里的亚健康信号。是好事。疼一下,清醒一下,总比病入膏肓了再进ICU要强得多。

就看王传福和他手下的这帮猛将,有没有这个魄力和智慧,给自己来一场刮骨疗毒了。是继续陷在价格战的泥潭里,靠“以价换量”维持表面的风光?还是咬着牙,忍着阵痛,开始一场艰难但必要的转型?

这盘棋,可比造车难多了。

我就说到这儿,剩下的,你们来补充。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