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发布会现场,灯光下的至境L7缓缓驶入,银灰色的车身在人群之间划出一道冷静的线。台上别克高管嘴角带笑,手里拿着话筒,开场白却出人意料地带着一丝“致敬”——“感谢理想汽车,让增程车成为主流。”现场短暂沉默,好奇的目光在空气中流转,有人低头发消息,有人开始读起面前的产品手册,大家都在琢磨,这话,是别克在自谦,还是在借力打力?如果我是策划案的负责人,面对这样的开场,心头第一反应未必是点赞,而是“他们到底藏了什么刀?”
别克至境L7的上市时间选得很精准:9月15日,既卡在下半年新能源消费高潮起步的节点,又赶在增程技术口碑刚刚破圈的时候。官方话术里,“感谢理想”这句话既有点“老朋友见新兵”的意思,也像是大厂对新势力拱火的另类宣言。当然,这种客气背后多少有些“戏精”,毕竟车圈里先认理想是主流领导者,再强调自己才是技术先行者,这种玩法,说实话,比新势力那种直接怼同行还高级一层,更适合别克这种“老江湖”的身份。
从外行看,别克对增程的态度有点像饭桌上“内卷”的老大哥,语气和气,却把话说圆了。理想确实把增程车拉到了主流舞台,让更多人认知新能源不是只有纯电和油混,但看别克的意思,自己在增程技术上早就有储备,甚至历史上“小试牛刀”过。只是,市场不认你发明什么,只认谁把它卖成主流——这也是所有“老车企”最隐痛的环节:技术放在抽屉里太久,错过了风口,结果成了新势力发明家的垫脚石。
别克这一次算是放下身段,既借了理想的风头,又给自己造了一个“师兄”形象,颇有点“你赢了,我也是赢家”的气场。这种表态,说白了,是行业常规:你如果当下没有绝对压制,转个弯认可对手,顺带把自己放进故事里,有助于大家把“别克也是增程玩家”这个标签打出来。术语叫“情绪引流”,大白话讲就是“埋头干活不行至少还有机会刷个存在感。”
至于产品本身,现场拿到参数表的一瞬间,我猜工程师的表情大概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至境L7外观延续了家族轮廓,线条不飘不炸,就是实用主义的大气。增程系统是亮点,也是短板:新势力能讲故事,能搞智能座舱,而传统车企压着成本和标准,做起增程来更像是“把发动机塞到电池旁边”,性能和体验都很注重实用。别克这回“保留了商务感,又努力吸引年轻人”,其实就是一种躲不开现实的业务选择。新能源市场很难兼顾所有人,但别克始终有一套相对稳定的受众模型——他们希望新车能同时“保值”和“省心”,反而不怎么追逐花哨黑科技。
细看细节,别克这次文案有点意思。“承认别人牛,又强调自己牛得早”,典型的媒体公关避雷技巧。专业来说,这是一种有限开放的姿态,能让市场和行业同时给面子。技术发展几乎是车圈每天都在生死博弈,但增程这块“蛋糕”,其实并非今天才有。十年前,有工程师就抱着算盘在做“油电两开花”,只可惜那个阶段,大家更愿意把无人驾驶和纯电池当成未来。如今理想横空出世,不少老厂都在后悔:如果当初多投点钱,能不能领先一步?技术储备和市场嗅觉之间的悖论又一次被拉到台面。
现实里,别克这类传统品牌最怕的是“被定义死亡”。新势力大肆宣传智能、大屏、生态链,让老车厂宛如已被淘汰。但仔细琢磨,车企就像刑侦队——有案子就得破,有技术就要上。没人会永远是主流,老的有底子,新的有创意,主流和边缘其实就是一场拉锯。如果你问我理想和别克的“增程之争”胜负如何,我更愿意说这是新旧路数各自试手,谁卖得好,还得看消费者脚下的投票。
作为旁观者,我不得不承认,至境L7其实很有现实代表性。传统品牌多的是技术、资金、渠道,但对市场的理解有时像刑警对新型犯罪的迟钝——现场逻辑、案发动机都懂,可就是抓不到真正在意新玩家的心理。理想搞的增程,本质也不算多革命,只是把“实用主义”换了个包装卖给了更敢于尝新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别克借这个机会反思自己的转型,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
讲到这儿,有人会问别克是不是要“抄作业”?抄作业本来就是技术进步的一环,只是谁能把作业写成“行业标准”,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赢家。理想这几年风光无限,别克借势入局,是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不丢人。市场不讲公平,但技术不讲感情,谁敢赌下一步,谁有耐心把产品打磨到极致,谁才可能“主流变主角”。
增程技术火了,别克和理想都成了故事里的关键角色,也许三天后,至境L7的销量能给行业一点新启发。但有个问题我每次梳理证据时都在思考:传统车企的进化,到底是勇敢创新,还是怕被淘汰时的无奈自救?这场增程布局之争,是不是所有人都在用力表演“谁才是那个在场的人”?留下谜底,也许比给答案更有价值。要是你在现场,会对别克的表态觉得真诚,还是觉得是“营销术”?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理角力——谁都没法逃出案发现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