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公司和它的创始人雷军可以说是站在了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
有两件事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也充满了疑问。
一件是雷军本人,一反常态地在社交媒体上密集发声,反复强调小米汽车在安全设计上是多么用心;另一件则是小米公关部门的负责人王化,一位在公众面前颇有知名度的“大将”,传出了即将调动岗位的消息。
这两件事单独看可能没什么,但放在一起,就让人忍不住多想了: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小米汽车在安全问题上真的遇到了什么质疑,需要雷军亲自下场“灭火”?
还是说,随着小米正式踏入汽车这个全新的、风险更高的领域,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和人事调整?
咱们先来说说雷军这边。
小米SU7这款车自从亮相以来,热度就没降下去过。
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它那漂亮得不像话的外观设计。
不得不承认,小米确实把他们做手机那套审美和工艺带到了汽车上,让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就喜欢上了。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一个产品的“颜值”被过分强调时,人们自然会产生疑问:除了好看,它还有别的真本事吗?
尤其对于汽车这种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来说,安全性能才是那个最基础、最不能妥协的“1”。
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声音,认为小米把太多精力放在了设计上,可能会忽略了更重要的安全问题,甚至有人直接断言“小米汽车就是个样子货”。
这种说法对于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汽车制造商来说,都是非常刺耳的,更何况是视声誉如生命的雷军。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雷军在微博上的密集回应。
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喊口号说“我们很安全”,而是拿出了一系列证据,包括他过去一年多来谈论汽车安全的微博截图,试图告诉所有人,他对安全的重视是贯穿始终的,绝非一时兴起。
这其实是一种澄清,也是一种反击。
他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是“安全高于一切”,好看只是安全达标之后的一个加分项,而不是为了好看牺牲了安全。
那么,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到底是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看看那些普通消费者不太容易注意,但却至关重要的硬核技术指标了。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信息,他们在设计SU7时,对标的是全球最严格的几项安全测试标准。
比如中国的C-NCAP、欧洲的Euro NCAP以及中保研的C-IASI测试。
这几个名字听起来可能很陌生,但可以简单理解为汽车界的“高考”,能在这些考试中拿到高分,就意味着这辆车的安全性能是顶尖水平。
小米从一开始就以拿到这些测试的最高评级为目标,足见其野心和投入。
具体到车身结构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架”,小米SU7用上了所谓的“铠甲笼式车身”。
这个名字很形象,意思就是在发生碰撞时,车身能够像一个坚固的笼子一样保护车内的乘客。
它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占比超过了9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更关键的是,在保护驾驶员和乘客最重要的A柱、B柱等地方,使用的钢材最高强度达到了2000兆帕。
这个2000兆帕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钢材强度可能只有三四百兆帕,而一些航母甲板或者深海潜艇外壳所用的特种钢材,才能达到这个级别。
把这种级别的材料用在民用汽车上,就是为了确保在最极端的碰撞事故中,驾驶舱也不会轻易变形,为车内人员留出生存空间。
此外,还有一个衡量车身坚固程度的指标叫做“扭转刚度”,小米SU7达到了51000牛·米/度,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不少百万级别的传统豪华品牌轿车,说明整个车身非常扎实,不容易在颠簸路面或激烈驾驶时产生多余的晃动,这既提升了操控感,也增加了安全性。
再来说说电动汽车最核心也最让人担心的部分——电池安全。
大家在新闻里可能都见过电动车自燃的报道,这让很多人对电动车的安全性心存疑虑。
小米在这方面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他们不仅自己研发电池包,还自己建了工厂来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从源头上把控质量。
其中,他们首创了一个叫做“电芯倒置”的技术。
这个技术非常巧妙,可以理解为给每个电池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向下的“安全出口”。
万一某个电芯因为短路等原因发生热失控,即将要起火爆炸时,这股巨大的能量会被引导着向下方的地面喷射出去,而不是向上冲进乘客坐的驾驶舱。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火焰和高温蔓延到车内,极大地保障了人员安全。
除此之外,还有14层硬核物理防护、大面积的主动水冷系统给电池降温、以及大量的隔热材料等等,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电池保护系统。
可以说,为了让大家开得放心,小米在电池安全上几乎是做到了武装到牙齿。
讲清楚了雷军为何要反复强调安全,以及小米在安全上做的实际工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公关负责人王化换岗这件事,就能看出更多门道了。
王化在小米粉丝和关注科技圈的人群里,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他不像传统企业里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关总监,而是常年活跃在社交媒体一线,亲自下场和网友沟通,辟谣也好,解释也好,反应非常迅速,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为小米解决过不少舆论麻烦。
然而,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手机出了问题,最多是用户体验不好,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解决。
但汽车不一样,任何一个与安全相关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此,汽车行业的公共关系和对外沟通,要求的是极度的严谨、专业和权威,每一个字都得经得起推敲。
王化那种灵活、快速、个人色彩强烈的公关风格,在应对手机圈的纷争时游刃有余,但面对汽车安全这种严肃且敏感的话题时,可能就不是最合适的策略了。
小米现在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更加沉稳、更加体系化、更符合汽车行业惯例的公关形象和运作模式。
所以,这次人事变动,很可能并非是针对王化个人,而是小米公司整体战略升级的一部分。
随着小米正式从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转变为一家智能汽车制造企业,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其中就包括对外沟通的策略和形象。
雷军在台前用详实的数据和坚定的态度为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背书,而公司在幕后则调整组织架构,为应对未来更复杂、更严峻的舆论环境做好准备。
这一系列动作组合起来看,传递出的信号其实非常清晰:小米对于造车这件事是极其认真的,他们深知进入这个行业所要承担的巨大责任,并且正在用实际行动,从产品技术到组织管理,全方位地为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汽车品牌而努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