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无边框后视镜是鸡肋设计吗?

汽车无边框后视镜的出现,一度被贴上了“颜值担当”的标签。通过削减物理边框,让镜片几乎完全外露,视觉上确实简洁利落,能有效提升整车的科技感和现代气息。

尤其在追求极简设计的今天,与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灯带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新车的外在设计语言。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美学层面移开,深入审视其日常使用的核心价值时,便会发现一些争议。

最直接的感受是,传统后视镜那道扎实的边框,其实提供了一个明确且稳固的受力点。无论是洗车时人工擦拭,还是驾驶者自己手动调整角度,手指都能自然地扣住边框进行操作,既方便又不易在镜面上留下指纹。而无边框设计则让手指无处着力,直接接触镜片不仅容易弄脏表面,长期频繁推拉也可能对镜片背后的调节机构造成潜在负担。

此外,在功能性上,传统边框在特定环境下,如强光直射或雨雪天气,能起到一定的遮光挡雨作用。而无边框设计虽然最大化地利用了镜面面积,理论上视野更开阔,但这种增益在实际驾驶感知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失去了那一点实用的物理保护。

客观来说,无边框后视镜更像是一个为设计美学服务的产物。并非毫无用处的“鸡肋”,其带来的视觉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但对于更注重实用、耐用与操作便利性的用户而言,这项设计确实牺牲了一部分传统后视镜的务实优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