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

最近欧洲车市的“冰火两重天”,让不少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一边是传统规则被挑衅得翻了天的特斯拉,另一边是销量一路逆风翻盘的比亚迪。这场对比,真不是简单的数据能说得清楚,背后关于“规矩”的那点事儿,细思极恐。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先说特斯拉,罢工这事儿放在瑞典,算个稀罕物。瑞典的工会制度有近百年历史,不夸张地讲,这国家的大部分劳资关系就靠工会撑着。没有最低工资法,全凭工会跟老板掰手腕签协议,工会既是工人的靠山,也是企业的“稳定器”。这套逻辑,懂行的都知道,在瑞典根深蒂固到了骨子里。

可特斯拉不按常理出牌。从2014年进了瑞典,这家公司就一直拒绝和工会合作。马斯克直白得很,他向来不喜欢工会,觉得它只会制造对立情绪,搞得公司乌烟瘴气。他更偏爱“按目标奖励”;工资、待遇这些东西,全凭领导,压根不看大局。简直就是工会那套共识文化的对立面。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这事儿在瑞典引爆了。工人的苦日子从2021年特斯拉维修工雅尼斯那里就可见端倪。他讲,薪资调整完全看经理眼色,混得好的多加点,混得不好的直接放一边。有人因为“态度不对”被拒绝涨薪,听着荒唐,但这就是特斯拉的现实。到了2023年,眼看工会谈判屡屡碰壁,IFMetall工会终于下最后通牒,宣布罢工。这场罢工,是瑞典几十年不见的大动作,一还有130人参加,但特斯拉反应更“硬核”,不仅不认,还直接招新人填补空缺,完全不带妥协的。

特斯拉的操作打破了瑞典的老规矩。正常企业在瑞典遇到罢工一般都会想办法和工会谈出个结果,但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绕路送货搞定港口封锁,工资偷偷加一点让工人稍微舒服,却绝不签协议。就是死撑着,就打定了不低头的主意。要是硬撑到头,也不是没代价。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2025年前九个月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同比大跌了28.5%,欧盟境内更惨,市场份额缩水到1.4%。这背后的信号太明显了,欧洲市场对特斯拉的耐心越来越有限。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但对比亚迪来说,欧洲市场的态度可以说温暖得多。它同个月份的注册量直接翻了近四倍,只单凭9月就交付了24963辆新车,销量节节正涨,没有丝毫刹车的意思。中国车企跑在特斯拉前头的原因,除了技术和性价比,更离不开他们对当地规矩的“入乡随俗”。

资本对这两家企业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荷兰养老基金ABP,这家掌握4万亿人民币资产的大佬,清仓特斯拉股票,直接倒戈,理由简单粗暴:看不上特斯拉的工作环境。其他机构也紧随其后,比如瑞典的AP7基金,把130亿克朗的特斯拉股票全甩了,说白了是嫌弃马斯克这种“对工会爱搭不理”的态度完全违背他们倡导的“负责任的投资原则”。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乍一这场风波似乎就停在劳资纠纷的层面,实际里头的故事更深:瑞典人捍卫的原则是百年传承的“规矩和信任”,是企业与劳工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特斯拉作为外来者偏要打破,引发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种操作带来的文化和管理方式上的冲突,远远超出了工人的薪资问题,直接触到了国际资本和市场对一家企业“价值底线”的看法。

说个题外话,这事儿还能看出另一层矛盾——马斯克坚持的逻辑是全球化时代的效率至上,觉得干活就该按贡献拿报酬,合约这种事只会拉低效率;而瑞典的规矩则讲究“共识与协作”,它更关注社会整体的平衡。看得出来,谁都不愿意退一步,但在现实里,单拼硬杠,局面只会越来越僵。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这场争斗,不只是裁定谁做得对做得错,而是个关于“规矩能不能守住”的问题。如果特斯拉的方式被接受,瑞典的劳资模式可能就是一夕之间彻底改写;而如果工会赢了,全球企业该如何处理工会关系也会重新成为焦点。这样的分歧,牵动的不只是市场,甚至是未来劳资关系的发展方向。

到头来,我们才发现,这场冲突的背后早已不只是企业和工会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信任、规矩和文化逻辑的深层博弈。而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特斯拉遭欧洲市场冷遇,比亚迪却热销翻倍:规则突围与文化适应的博弈!-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