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

这事,我还真没提前细想过。電動車涨价、保值差、充电难,这些都不是单一问题。还记得去年一个修理工说:你知道吗,电池损耗快得,两年就得换新。我当时觉得他在吓唬人,但细想,这其实挺合理的。特别是现在冬天-20℃的极端天气,续航直接亮灯。

说到这个,我还发现,很多车企其实都在实验室里拼命刷续航数字——标称600公里,实际163公里都算超常表现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用车状态下,能跑到300公里已经算不错了。你说这是数字游戏还是虚标,我估算有10%-20%的误差(样本少,感官估算),但冬天暗补效率低的事情,这几乎成共识。

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有驾

一位同事曾经问我:你觉得,电池能扛几次起伏的温差?我说,按照现在的技术,给个估算:-20℃状态下续航掉一半的情况大约有70%左右的可能。这也导致了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想法其实不太成熟)冬天充电慢,续航差,暖风一开,掉的电就多得吓人。

凭良心说,电动车实操里那点优势,其实挺微弱:电动车比起燃油车,最大的优点也就省油费了。记得我翻了下笔记:如果一辆车每年行驶一万公里,百公里油耗大约8升(体感14-15元/升),算下来年油钱大概1.2万(估算,有点随意),电费每度2.8元,充满50度电(大概能开300公里),每公里0.093元,年下来大概930块钱,和油车比,差不多节省了3000块钱左右。

但是——实际还得算保险、维修。这里我突然想到,公开报道,新能源车的维修费用大多数比燃油车高出30%—50%,原因就是电池和电子系统复杂。你不觉得很神奇吗?原来省油的钱,不就被保险和维修吃掉一部分了嘛。

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我朋友修车的照片,司机蹲在车边发呆:这电池换个得上万,亏得我还以为省油钱能补回去,结果……一台电动车三年后还没达到二手市场保值的40%,比传统燃油车还惨。你知道吗,有个二手车商说,新能源车的三年保值率就像股市新股,说变就变。

这里我得问个突兀的问题: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在宣传新能源绿色出行的是不是忽略了很多隐藏的坑?比如那天我听一个修理工说,普通修理厂都不敢碰电池,更别说自己动手了。为了维修,他得投资几十万元的专用设备。

另一方面,新能源适合谁?我身边的朋友说:通勤市区没压力,家直接装个充电桩,省油费、维护少,还干净。但我有点坚持不住了:无固定车位的用户,这充电困难得让我觉得用车体验要崩溃了——除非每个小区都能建众多快充站,否则别说买,想用就难。

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有驾

而冷天的问题,我随身带的暖手炉都比这些智能暖风效果强,接几天暖风,续航掉两成在所难免。有次我问快充站的电工,他说:这天气,电池保护温控都不一样,放在车内的电池,温度一低,性能就直线下降。大概是一年四季为电池养护耗掉的成本。

说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们会不会觉得,新能源车的硬核技术其实在生活中很难体现?毕竟技术的成熟,不是在实验室里跑跑,而是实际用车时,能不能平稳过冬,才算真本事。

我有个疑问:当大家都在追新车的续航、快充和智能时,有没有想过,未来这背后,电池的淘汰换新会不会变得更快?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搞清楚。反正我觉得,技术不成熟的背后,是一场感情线——我们对绿色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痛苦纠结。

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有驾

提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车其实就是一堆工具?技术再牛,关键看是否真用得上。那些长途司机,家边的充电桩都不够用,充电排队排几个小时,出门还得提前半天安排。你说这;还省油钱?我猜,实际用车体验还真不是花钱少的事。

话说回来,我曾想过:是不是根本不用那么执着于新能源这个标签,其实燃油车还能活个几年?只是不是光鲜亮丽的。当我在加油站看到一辆老得不行的帕萨特,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也许,未来的车,就是我每天感受的那个见惯了的杠杠车,而不是标新立异的那种。

你又在想什么?这个话题,真是越写越乱,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点点共鸣。或者说——这个新字,真的值得所有人去追吗?或许我们都只是在期待一场最没有痛苦的未来吧。

苦不堪言!这就是盲目跟风“新能源车”的后果,无数人还在被误导,理性选择才是明智之举-有驾

(这段我没细想过,可能其中夹杂太多个人感受和猜测,不一定全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