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

最近,关于比亚迪汉这款车的话题又在网上热了起来。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街上看到一辆比亚迪汉,特别是深色的,心里头总会下意识地冒出一个念头:“这八成是辆网约专车吧?” 这种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以至于“专车大户”这个标签,就像贴在比亚迪汉身上一样,深入人心。

然而,就在前不久,比亚迪庆祝汉家族累计销量突破一百万辆大关的时候,官方主动发布了一份详尽的“百万车主画像报告”。

这份报告用实打实的数据,似乎是在向所有人说明一个情况:大家可能都想错了,开比亚迪汉的,另有其人。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那么,这一百万辆车究竟流向了哪里?

如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专车司机,那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为这款二十多万的国产轿车买单呢?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份报告背后的信息。

首先,我们得坦诚地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为什么会觉得比亚迪汉是“专车”?

这个印象并非空穴来风。

你想想,作为一辆高端网约车,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第一,车子得够大,坐着宽敞,后排乘客的体验要好。

第二,外观要大气上档次,接送客人有面子。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运营成本要低,省油省电才能多赚钱。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你再看比亚迪汉,它的车身尺寸在中大型轿车里绝对算得上是佼佼者,那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龙颜”设计,往那一停,气场确实不输很多合资品牌。

再加上它主打的可油可电的DM-i混动技术,在市区里用电跑,一公里的花费可能就一两毛钱,这对于跑营运的司机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基于这些非常合理的推断,公众形成“专车”的印象,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比亚迪这次的回应,可以说是简单直接,没有绕弯子,直接把数据拍在了桌上。

报告里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颠覆性的一个数字,就是个人用户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5%。

这95%是什么概念?

它意味着,每一百辆在路上跑的比亚迪汉,只有五辆是在车管所登记为营运性质的,而剩下的九十五辆,都是普通老百姓买来自己家里用的私家车。

这个数据一出来,基本上就把流传已久的“专车论”给推翻了。

它用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告诉市场:别再凭感觉猜了,绝大多数比亚迪汉的车主,并不是把车当成生产工具的司机,而是把它当作家庭生活一部分的普通消费者。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那么,既然主要的买家不是网约车司机,这一百万个方向盘后面,到底坐着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这份画像报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首先,一个非常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特点是,车主群体极其年轻。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买这种尺寸偏大、风格沉稳的轿车,多半应该是那些三四十岁,事业小有成的中年人。

但数据显示,90后和00后加起来,竟然占了总车主数量的64%以上。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代的年轻人,在购车选择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不再盲目地迷信于传统的豪华品牌,而是更加务实,更看重车辆的技术含量、智能化体验和综合性价比。

同时,报告里还提到,男性车主占比超过了七成,看来比亚迪汉那种融合了中国风和力量感的设计,确实更符合男性消费者的审美。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其次,这群年轻的车主,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单身贵族”,他们更多的是已经步入家庭生活的社会中坚力量。

报告显示,已婚家庭用户的比例高达60%。

把这个数据和年轻化的特点结合起来看,一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出来了:很可能是一个90后组建的小家庭,丈夫作为购车的主要决策者,在经过多方比较后,选择了比亚迪汉。

这辆车不仅要满足他个人对于驾驶乐趣和科技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周末带上爱人和孩子全家出行的重任。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报告中提到,增购和换购用户的比例接近70%。

许多人并不是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就选择了汉,而是在家庭成员增加,生活需求升级之后,将原来可能尺寸较小的车,换成了一辆空间更宽敞、乘坐更舒适、使用成本也更低的比亚迪汉。

再者,这些车主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具备相当的消费能力。

从城市分布来看,比亚迪汉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用户占比超过了34%,这证明了它在竞争最激烈、消费者最挑剔的市场里,成功地赢得了高收入群体的认可。

与此同时,三线及以上城市的总占比超过60%,这更体现了比亚迪汉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它不只是大城市的宠儿,也走进了中国更广阔的腹地,成为了众多小康家庭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

了解了“谁在买”,我们再来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买”。

到底是什么样的产品力,让这群年轻、务实又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家庭,心甘情愿地掏出二十多万来支持国货呢?

报告里提到的几个关键词给出了答案,比如“可油可电”、“刀片电池”、“外观设计”、“大空间”和“经济性”等等。

这些听起来有些专业的词汇,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是解决了用户的核心痛点。

“可油可电”的混动系统,让车主彻底告别了纯电车的里程焦虑,想回老家、想长途自驾,说走就走,不用担心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

而在城市里日常通勤,它又可以像纯电车一样安静、平顺,并且用电成本极低,完美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刀片电池”则是比亚迪打出的一张王牌,它主打的就是“安全”,对于一个家庭用车来说,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了。

至于外观设计和大空间,一个满足了面子上的需求,开出去有气场;一个满足了里子上的需求,全家人坐着都舒坦。

比亚迪汉车主画像发布,95%为个人用户,网约车专车占比低-有驾

再加上像“天神之眼”这类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是精准地抓住了年轻人对科技感的追求。

当然,我们看问题也要全面。

比亚迪这两年为了抢占市场,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确实非常快,价格战也是一波接一波。

这种“电比油低”的策略,对于还没买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但对于那些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尤其是像汉这种旗舰车型的车主来说,心里就难免有些不是滋味了。

可能你刚花了二十几万把车开回家,新鲜劲还没过,官方就推出了配置更高、价格却更低的新款,这种被厂家“背刺”的感觉,确实会让一部分老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受到影响,从长远来看,如何平衡新老用户的利益,是比亚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过,我们如果把视野再拉高一些,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正是因为有了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在中国车市里搅动风云,才彻底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由合资品牌建立起来的坚固价格体系和技术壁垒。

我们都还记得,在不久的过去,一辆技术平平、配置寒酸的合资品牌B级车,随随便便就能卖到二十多万。

而现在,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设计更出众、空间更宽敞、配置高得眼花缭乱、使用成本还极低的国产车。

所以,我们可以不选择比亚迪,甚至可以去吐槽它的一些营销策略,但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整个汽车市场价格下探、配置疯狂“内卷”所带来的巨大红利,都应该感谢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所有奋力向上的中国车企。

是它们,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把汽车的价格真正“打了下来”,让高品质的汽车生活,离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更近了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