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从上海寄往德国的求助邮件换回一句“我们无权管”,变速箱的问题却还在车库里轰鸣
故事并不复杂
上海一位途观L车主,车才几年,变速箱反复出毛病,4S店的方案天天变,和中国大众沟通没有着落,于是把最后的希望投给了德国总部
回信很快,意思很直接:中国业务独立运营,总部不具备管理权限
德国大众总部明确回复中国业务独立运营,这封邮件把矛盾留在了车主与本地体系之间
问题没有解决,情绪却被点燃
到底谁来兜底,消费者该找谁说理,这是两个摆在眼前的真问题
先看“病灶”
并非一台车孤单出岔
2017款迈腾车主反映,2021年3月就在河南周口的4S店被告知变速箱要维修,报了两万元,投诉多轮后换了便宜的TCU,撑了一阵,今年4月又坏,报价还是两万
这不是个案,投诉平台上迈腾、高尔夫、途观L的变速箱问题被反复提起
维修方案像在跳舞
今天说换传感器,明天变成换TCU,过两天又说是电路板,最后干脆建议更换整个机电总成,费用让车主扛
车主不是不想修,而是看不懂,也看不见一个确定的结论和稳定的责任
真正让人心惊的是安全感的流失
有人在高速行驶时,变速箱突然进入紧急运行模式,车子缺挡减速,方向盘握得冒汗
2025年9月24日,大河报报道河南南阳一位2017款迈腾车主称,7月20日上高速时遭遇类似情况,差点发生事故
那位车主所在的索赔群有819名大众车主,很多人表示遇到过相似故障,但厂家和4S店以过保为由拒绝免费维修
高速上突然进入紧急运行模式,不是一次误报,是生命的提醒
渠道也走过
消费者拨打400客服热线,希望进入流程
流程确实写得很漂亮,2小时联系,24小时给出首次方案
落到现实,常常只剩模板式的“已催促加急处理”
有车主说,几百通电话,换来一连串反馈跟进,轮回像迷宫
流程存在,执行掉线
从法律上看,德国总部的回复有其依据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设置了中国地区的独立调查办公室,法人独立、财务独立,这是跨国公司的基本治理
问题在于,消费者买的是“大众”这个统一品牌,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期待不会按法律实体切割
共享品牌的口碑与销量时是一体,到了失灵和争议面前就各自为政,这种落差,比任何一次机械故障更伤信任
真正决定品牌口碑的,不是广告里的德味工艺,而是出问题时谁来负责任
跨国品牌共享声誉与利润,可以在风险面前切割义务吗
把独立当盾,短期能挡投诉,长期会透支信任
那车主还能做什么
路并非完全堵死
官方渠道仍需用足,包括400热线与大众中国官网的举报系统,关键是留下书面回执与编号
第三方投诉平台能放大议题,比如中国汽车质量网、黑猫投诉
各地消保组织并不是虚位,桐乡市消保中心曾调处一起汽车纠纷,促成更换发动机并获得额外补偿
媒体曝光往往能促成面对面协商
最后的底线是法律
保存故障视频、工单与沟通记录,是每一步维权的地基
若围绕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有争议,可以申请第三方权威鉴定
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少春的观点直白也专业
对于经销商和厂家来说,保证质量是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不管是否已超质保期限,车主均有权向经销商或厂家进行索赔;
如果各方对变速箱是否存在质量缺陷有争议,可以寻求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起诉后由法院委托鉴定
历史给过参照
2014年,速腾后轴纵臂引发大规模维权,舆论汹涌之下,大众高层公开致歉,并推出全球范围的技术方案,在后悬挂上安装金属衬板,同时为速腾和甲壳虫的耦合杆后悬架延长10年安全保障
速腾后轴事件里,大众曾选择全球性方案与延长保障,这证明统一品牌并非只在营销时统一
再看司法端,2022年12月,某进口车仅开9天就出现变速箱无法倒车,8个月内修了5次也没彻底好
2025年,合肥中院终审判决4S店退还购车款并赔偿相应损失
当修不好、也说不清时,法律会要求交易回到起点
回到这封被寄往德国的邮件
它没有立刻给出方案,只在纸面上画出了边界
上海这位车主的问题,暂时没有新的实质进展,维权仍在悬而未决
最刺眼的地方,不是总部说了“无权管”,而是没有人站出来说“我来办”
不站出来,就意味着更多的试错式维修、更多的电话与回访、更多的推诿,甚至更多的高速惊魂
品牌该如何回答
真正的“独立”,不该是危机来临时撇清关系的说辞,而该是对每辆车、每一次服务结果的自我约束
总部可以不直接处分本地公司,但可以给出统一的技术路线、明确的质量调查机制、透明的沟通标准,这些都不违背法律边界
销售时的统一承诺,售后时就应有统一的底线
如果统一的不是责任而只是口号,那口号总有一天会失去回响
这场围绕变速箱与信任的较量还没有结束,谁愿意先给出清晰、可执行、可复盘的答案,谁就配得上这块招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