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

新能源汽车杀得尸山血海,入局487家电动车制造商,预计剩下15家

横冲直撞的2025年,车圈根本没给人喘气的机会,一边是小米汽车刚召回11万辆新车,另一边巴菲特突然清空比亚迪,谁家都不想当韭菜——屏幕那头的吃瓜群众连夜开始复盘,这到底是谁的锅,谁还能活下去。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假如你赶上9月的成都车展,能看到宝马、奔驰、奥迪打折打到骨头里,五折、六折不眨眼,国产七座SUV更是四折甩卖,现场气氛堪比地摊夜市,买车的都在挑便宜货,卖车的在比谁先认输,销售小哥嗓子都喊哑了,旁边媒体在直播里直呼“打价格战像打仗”,没人相信这是中国市场的常态。

你问车企高管怎么想,答案其实很简单:“产量和销量都在涨,怎么就不赚钱了?”一位老江湖偷偷跟我讲,2025年中国新车销量3千多万辆,新能源渗透率眼看逼近41%,燃油车掉头就走,这波潮水根本拦不住,传统合资车企坐在展台上,表情像考砸了的学生,外资品牌开始“自救”,本土员工工资高得离谱,大众在德国本土工厂一线工人年薪44万人民币,一周才干35小时,这种成本结构没法和中国工厂拼,外企高管在厕所里掏出手机刷微信,盯着中国销售数据直冒汗。

2025年年初,上市的自主品牌前十里八家还在亏钱,只有比亚迪、吉利、赛力斯、理想勉强有点盈利,剩下的新势力,谁都不好过,小鹏、零跑、北汽蓝谷增速极快,营收翻倍,账面上却一直红着,众泰那边更惨,产线被法院强拆,变成车坛笑柄,“保时泰”成了段子手的灵感源泉。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德国大众和工会曾死磕加薪问题,双方在办公室拉锯,工会摆出涨薪协议,大众高层一脸无奈,最后硬生生关了两个国内工厂,工会立马服软,开始谈降薪,场面略显尴尬,谁都知道,这不是德国工厂的错,是中国市场先变天了。

自问一句,这么多车企挤进来,487家,难道都没点底气?其实大家都想分蛋糕,2017年以后,资本一窝蜂进场,谁也不想错过,2025年剩下129家,市场从来不讲道理,丛林法则说白了就是谁能活到AlixPartners说2030年中国市场可能只剩15家,这话听着像吓唬人,可有几分道理——淘汰赛不是闹着玩的。

采访一位新能源创业公司CEO,他苦笑着摊手:“我们技术不差,团队也拼,但烧钱太快,融资速度跟不上,账上现金流只够撑半年。”现实里,能吃肉的只有头部品牌,大部分只能喝口汤,甚至喝不上,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就是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风光,其他企业摸着石头过河,随时可能被拍在沙滩上。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另有一个点,科技公司也开始扎堆造车,小米高调入局,追觅科技甚至想做超跑,对标布加迪,2027年推新车,新闻发出来,网友调侃“手机大厂变身造车新贵”,一时间舆论炸锅,背后其实是另一场产业转移,房地产短时间内拉不动,汽车成了新的经济支柱,GDP贡献接近10%,这个蛋糕,谁都不想错过。

现场有个网红主播在直播间大喊,“国产新能源就是牛!”弹幕里却有人回怼:出口还不是卡脖子,欧洲、美国各种门槛,非洲、东南亚也不好搞,别高兴太早。其实这事儿不新鲜,出口路上有三大拦路虎,一是国外保护本土车企,二是老外对电动车有偏见,三是安全问题始终绕电车“安全召回”新闻一出,社交平台就开始炸锅,网友玩梗、阴谋论齐飞,销量数据一夜下滑,市场信心说变就变。

回头看产能,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到了1288万辆,销量1286万辆,增速34%,但产业链上下游已经开始抱怨,“做啥啥过剩”,零部件工厂订单断崖式下滑,供应商跟我吐槽,“有的零件去年还供不应求,现在直接砍单,仓库都堆满了。”市场行情转冷,最先感受到的永远是底层工人,工资缩水,临时工被裁,朋友圈里晒失业证明的越来越多。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有意思的是,表面上新能源一片繁荣,其实暗流涌动,2025年上半年,车企年报陆续公布,亏损面越来越大,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卷价格,卷配置,卷智能化,车企市场部忙得连轴转,广告预算一天能烧掉一栋楼的钱,换来的却是微薄利润,甚至账面还贴钱。

在成都车展现场,一位比亚迪销售小哥和我闲聊:“今年压力大,客户都比去年精明,问的多买的少,大家都盯着补贴和优惠。”这种“消费降级”肉眼可见,价格战越打越激烈,利润空间被一点点压榨,老百姓买车也变谨慎,宁可观望不下单。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你要说未来会怎样?其实没人敢打包票,政策变数、技术路线、全球市场都还在变,头部品牌虽然强,但谁也不敢松懈,去年还风光的小巨头,今年可能就被淘汰,车圈没有一成不变的赢家,只有不断调整姿势的幸存者。

问一句,新能源赛道会不会像光伏一样产能过剩,最后全靠出口?业内专家笑答:“这不是会不会,是已经开始了。”中国制造能力太强,出口成了必选项,但每走一步都不顺利,欧洲市场加税、美国限制、东南亚政策变脸,出口压力大得多。

新能源汽车激烈竞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入局,最终仅剩15家胜出-有驾

有车企高管透露,未来不排除大幅裁员、缩减产能,甚至彻底退出市场,2025年下半年,谁能活到年底都算赢家,剩下的只能自求多福。行业洗牌还在继续,下一场大地震指不定什么时候来。

回到开头的问题,487家车企一起杀进来,最后只剩15家,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每一个退出的企业背后都是一地鸡毛,既有管理失误,也有市场无情,流量、舆论、资本、政策,谁都无法预测最终结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