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

最近,关于电动汽车怎么开才最对劲儿的讨论,在网上可以说是吵得沸沸扬扬。

焦点就集中在一个叫“单踏板模式”的东西上。

喜欢它的人,觉得这简直是开车方式的一大革新,方便又省电,充满了科技感;而不习惯的人,特别是开了很多年燃油车的朋友们,则感觉浑身别扭,觉得这种一松油门车就明显减速的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甚至在关键时刻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就在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就是工信部,发布了一项新的规定草案,直接给这场争论定下了一个基调。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这个新规可以说是一石二鸟,既让电动车企松了一口气,也让很多开惯了油车的老司机们放下了心。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新规又到底高明在哪里呢?

咱们得先用大白话弄明白,“单踏板模式”到底是个啥。

其实它并不是说车上真的就只有一个踏板了,刹车踏板还是在老地方待着,只不过在大部分时间里,你几乎可以不用去管它。

在开启了这个模式后,你脚下的那个加速踏板,也就是咱们习惯说的“油门”,就身兼两职了。

你往下踩,车子就加速,这和开任何车都一样。

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把脚从加速踏板上抬起来的时候,车子并不会像燃油车那样顺畅地滑行很远,而是会产生一股很明显的拖拽感,车速会迅速降下来。

你脚抬得越快、越高,这股减速的劲儿就越大。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在一些品牌的车型上,这种减速的力度甚至强到可以把车完全刹停。

这个功能背后的原理叫做“动能回收”。

简单来说,电动车减速的时候,电机可以反过来工作,变成一个发电机,把车子前进的惯性动能转化成电能,再存回到电池里去。

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刹车片的磨损,还顺便给车子增加了点续航里程。

车企为了让续航数据更好看,自然愿意把这个功能做得尽可能强大。

对于很多新司机,或者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模式的驾驶者来说,这确实是个好东西。

尤其是在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的路况下,右脚基本不用来回在加速和刹车两个踏板之间切换,只通过控制一个踏板的深浅,就能非常细腻地控制车速,感觉特别轻松,甚至有一种“人车合一”的掌控感。

然而,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改变,也埋下了一颗争议的种子,并在随后几年引发了一系列轩然大波。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前些年关于特斯拉等品牌“刹车失灵”的报道层出不穷。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从车展上引人注目的维权事件,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各种事故视频,当事车主们往往都非常笃定地表示,在事故发生前,自己明明是踩了刹车踏板的,但车子不仅没有减速,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冲了出去。

一时间,公众的疑虑和恐慌情绪被点燃,很多人开始对电动车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可随着第三方机构的介入调查,以及车辆后台数据(也就是俗称的“黑匣子”数据)被公布出来,一个令人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实逐渐清晰:在绝大多数被指“刹车失灵”的事故中,车辆的制动系统本身是完好无损、可以正常工作的。

数据显示,在碰撞发生前的关键几秒钟,车辆记录到的是加速踏板被踩到了底,而刹车踏板的行程却没有任何变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车主们在集体说谎吗?

其实不然,这背后反映的,恰恰是人类驾驶习惯与新技术之间产生的剧烈冲突。

咱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

一位有着二三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他开燃油车的肌肉记忆已经深入骨髓:右脚控制油门,需要减速或停车时,脚跟不动,脚掌向右一移,稳稳地踩在那个面积更大、位置更靠左的刹-车踏板上。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这个动作,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现在,他开上了一辆启用了强动能回收的单踏板模式电动车。

当遇到前方红灯或者需要减速时,他会习惯性地先松开加速踏板,车子也确实在减速。

但如果前方突然出现一个鬼探头的行人,情况变得万分紧急,他的大脑会立刻发出最高指令:“全力刹车!”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几十年来养成的肌肉记忆会瞬间接管身体,他的脚会用尽全力地“往下踩”。

可问题是,他的脚刚刚只是从加速踏板上抬起,还悬在它的正上方,并没有移动到刹车踏板的位置。

于是,这全力一脚,就结结实实地、毫无保留地踩回了加速踏板上。

电动车电机响应极快,瞬间输出最大动力,车子猛地向前窜出。

而在司机极度恐慌的记忆里,他确实执行了“用力踩踏板”这个动作,他感受到了踩踏的力度,只是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踩错了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事故当事人都坚称自己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恰恰是这份“经验”,在面对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操作逻辑时,成了最不稳定的因素。

这并非是人的问题,而是设计本身在特定情境下,确实容易诱发人的误操作。

汽车作为一种需要高度安全保障的交通工具,它的设计理应最大限度地去兼容所有人的驾驶习惯,尤其是要考虑到人在紧张状态下的本能反应。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工信部这次出手了。

在公示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里,针对单踏板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其核心要求,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车企可以让车辆在松开加速踏板时减速,但不能仅通过这一个动作就让车辆完全刹停。

车辆的最终静止,必须由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来完成。

换句话说,即便动能回收的力度再大,当车速降低到一个很低的速度时,比如每小时几公里,它也应该像燃油自动挡车型的怠速一样,继续保持缓慢的蠕行状态。

想要让车纹丝不动,司机必须把脚移到刹车踏板上,并踩下去。

工信部新规出台!电动车企松口气,老司机也受益,行业迎来转机-有驾

这一规定,看似只是一个微小的调整,实则意义重大。

它没有搞“一刀切”,没有否定动能回收这项节能技术,保留了电动车的一部分驾驶特色。

但它牢牢守住了安全的底线,将最终的、最关键的制动权,重新、并且是强制性地交还给了那个专职负责刹车的踏板。

这等于是在驾驶逻辑的底层建立了一个“安全冗余”,确保了在任何情况下,驾驶员想要让车辆停下来的最终动作,都是统一且唯一的,那就是去踩刹车。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在紧急情况下,因大脑混乱、肌肉记忆出错而导致的“踩错踏板”的悲剧。

这项新规的出台,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对于车企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需要重新标定动能回收的策略,或许会影响一点点账面上的续航数据,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卸下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和法律风险包袱。

因误操作引发的“刹车失灵”争议将大大减少,企业可以更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而不是疲于应对各种公关危机。

这对于建立消费者信任、维护品牌形象,价值远超那几公里的续航。

而对于广大驾驶者,尤其是那些从油车过渡而来的用户来说,这更是一颗“定心丸”。

他们可以更安心地去接受和使用电动汽车,不必再担心自己多年养成的驾驶习惯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安全的尊重,更是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体现了国家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将人民安全放在首位的管理智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