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

中汽协都明确叫停车企发销量周榜了,2025年这都过去大半年,不少车企还在偷偷晒数据——你说这是争口气,还是真没别的招了?更扎心的是,9月刚过,行业就爆出销量环比腰斩,之前吹得震天响的5000万订单泡沫也破了大半,明明单车亏着2.3万,为啥还非得把“冲销量”当救命稻草?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要搞懂这事儿,得回头看看汽车行业的老规矩。1914年福特搞出流水线,把T型车的生产时间从12小时砍到90分钟,成本直接往下掉,那时候就证明了“造得越多、卖得越便宜”的道理。人家甚至只产黑色T型车,就为了把成本压到最低,这规模效应的种子,打那会儿就种进行业里了。

后来1959年英国学者做过研究,说一款车产量从1000辆提到5万辆,单车成本能降40%,还算出2030万辆是单车型的规模门槛。到2023年,新能源车的门槛涨到了36万辆,但核心逻辑没变——没规模,就没成本优势,更别谈赚钱。丰田早年就踩准了这点,把平台产量稳定在2030万辆,后来不盲目扩产转去搞创新,这平衡术至今还被人提。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可到了2025年,这规矩咋就走样了?先看新势力,多数品牌销量目标完成率连60%都不到,头部几家环比直接跌了62%,没达到规模门槛的车企,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但即便单车亏2.3万,还是得硬着头皮冲销量——为啥?融资要看数据,经销商要靠销量撑信心,连高管的KPI都跟订单数绑着。更离谱的是订单注水,小米SU7的可退订单占了大头,极氪001的订单转化率还不到25%,甚至有车企联合广告公司伪造数据,这哪是卖车,分明是玩数字游戏。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国际品牌也没好到哪去,早把我国市场当成了“救命稻草”。BBA在我国的销量占全球30%40%,大众占1/3,丰田也有16%,要是守不住我国市场,后果立竿见影——2024年Q2大众就亏了钱,还得在德国裁员。更头疼的是库存,高端品牌库存系数飙到58.6%,旧款车型堆在仓库里,现金流都被占着。可即便如此,整个行业头部车企的利润率也才10%,远不如科技巨头。巴菲特早年就说过,历史上2000家车企最后就剩3家,现在看来,这淘汰率一点没降。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其实破局的招儿早有了,关键是愿不愿意从“冲销量”的执念里走出来。比亚迪靠刀片电池把成本降了30%,华为ADS3.0智驾系统让车更有竞争力,这是靠技术突围,不是靠降价血拼。现代汽车把研发经费提到销售额的12%,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做到400Wh/kg,这些都是在练“真本事”。我国车企也在往海外走,东南亚市场占有率从8%涨到22%,虽然俄罗斯市场利润率后来降了,但至少打开了新空间。像重庆,汽车产能超260万辆后没扩,反而转去搞智能网联,避免了“大而不强”的坑。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监管也在发力,中汽协倡议搞订单审计机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会处罚虚报数据的企业。车企大佬们也有了反内卷的共识,李书福呼吁别再建新产能,长安强调不能为了竞争损害用户利益,这些话要是能落到实处,行业才能慢慢回归理性。

2025车企还在发周榜:亏本冲销量成瘾,5000万订单泡沫破了谁的局?-有驾

说到底,规模效应从来都不是“数量堆出来的”,而是“质量撑起来的”。以前比谁销量高,现在该比谁研发投入多——比如特斯拉的FSD订阅服务;比谁用户忠诚度高——比如蔚来BaaS服务占比35%。日韩车企早走过这路,从人均GDP低于4000美元时靠低成本,到超过17000美元时靠技术创新,这才是行业升级的正道。

现在问大家一句,你觉得车企该先放下“销量执念”练技术,还是靠降价冲排名?要是你选车,会看它的订单数字,还是看它真能给你带来啥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