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聊起国产汽车,很多人都对一些品牌的现状感到好奇,特别是像江淮汽车这样的老牌车企。要是您偶尔翻看一下每个月的汽车销量榜单,可能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江淮自己挂牌的那些轿车和SUV,一个月在国内就卖出去几十台,这个数字少得让人心里直犯嘀咕,这车企是不是快撑不下去了?但奇怪的是,另一边你又会看到新闻说,江淮整个集团的销量还在增长,甚至还和华为一起造出了售价上百万的豪华汽车。这一边是惨淡的零售数据,另一边又是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江淮汽车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些看似矛盾的信息捋一捋,看看江淮汽车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咱们先来看看到底有多惨淡,也好有个直观的感受。根据2025年10月份的数据,江淮汽车自家那个最正统的“江淮”品牌,一个月在国内只卖了20辆车。您没听错,就是20辆,和去年同期相比,销量跌掉了百分之九十还多。旗下的几款车,一款叫江淮QX PHEV的卖了16辆,另一款叫江淮X8 E家的卖了4辆,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再看看它旗下的其他乘用车品牌,比如思皓,这个牌子以前是和德国大众合资的,听起来挺有来头,但现在就靠一款叫“花仙子”的小车撑着,10月份卖了22辆。还有主攻新能源的江淮钇为,被寄予厚望的钇为3车型卖了131辆,整个品牌加起来也才159辆,销量同样是大幅下跌。把这些品牌在国内的零售量加在一起,一个月也就两百来台,这点销量别说养活一个庞大的汽车集团,可能连维持几个大城市的4S店运营都费劲。看到这里,相信所有人的疑问都是一样的:靠这点销量,工厂的生产线开着干嘛?工人的工资从哪来?这企业是怎么活下来的?
其实,答案就藏在两个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第一个,也是最让人意外的一点,就是出口。有句话叫“墙内开花墙外香”,用来形容现在的江淮汽车再合适不过了。就在它的乘用车在国内市场几乎快被人遗忘的时候,这些车在海外市场可是实打实的“香饽饽”。数据最有说服力:在国内一个月只卖了20辆的江淮品牌,同一个月,出口了将近八千辆车,其中一款叫江淮A5 PLUS的轿车,一个月就出口了四千三百多辆!在国内销量平平的江淮瑞风MPV,国内卖了八百多辆,出口却卖了一千一百多辆。甚至连那个新能源品牌钇为,旗下的钇为3在国内只卖了一百多辆,出口也卖了二百六十多辆,比国内还多。这下您明白了吧?江淮的生产线不仅没有停,反而可能还挺忙,只不过生产出来的大量汽车,都通过海运发往了世界各地。这说明江淮汽车早已调整了战略,把业务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了海外市场。这不仅解释了它为什么能在国内乘用车零售不振的情况下依然维持运转,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我们的产品凭借着越来越高的性价比和不断提升的品质,正在被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当然,光靠出口乘用车还不足以撑起整个集团的体量。这就不得不提江淮汽车的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压舱石”——商用车。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的世界里,大家讨论的都是轿车、SUV,但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那些在马路上奔波的卡车、货车、客车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而江淮,恰恰就是这个领域的一个老牌劲旅。在它公布的10月份总销量里,我们前面提到的所有乘用车加起来只占了四成左右,而剩下的将近六成,也就是一万八千多辆,全都是商用车。这部分业务包括了我们常见的各种轻卡、重卡、皮卡等等。无论经济环境如何,物流运输、工程建设、小商户拉货的需求总是稳定存在的。江淮在商用车领域深耕多年,技术成熟,口碑扎实,拥有非常稳定的客户群体。这才是它真正的“基本盘”和利润来源。所以,当我们为它一个月卖几十辆轿车而捏把汗的时候,人家其实正在我们不太关注的商用车市场里,稳稳地做着大生意。
搞清楚了江淮汽车如何“守住家业”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它如何“开创未来”。这就要说到它和华为合作的那个重磅产品——尊界S800(现已正式定名为享界S9)。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合作了,可以说,这是江淮汽车赌上身家性命的一次转型豪赌。这个全新的品牌,是华为“鸿蒙智行”大家庭的一员,简单来说,就是华为负责提供最核心的技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销售网络,而江淮则发挥自己几十年的造车经验,负责生产制造。这款享界S9的定位高得惊人,直接瞄准了七十万到一百万的超豪华市场,目标是和奔驰S级、宝马7系甚至迈巴赫这样的传统豪华巨头掰手腕。为了这个项目,江淮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据说甚至暂停了公司内部其他的一些新车项目,把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供给这个“天之骄子”。从10月份的销量看,这款车卖了将近两千辆。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十几万的家用车里当然不起眼,但对于一款平均售价近百万的国产新品牌豪华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开端了。
这也完美解释了江淮财报里另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2025年第三季度,江淮汽车的营业收入是增长的,比去年同期涨了5.54%,但净利润却亏损了六个多亿。为什么收入涨了,反而亏得更多了?原因就在于享界S9。卖一台近百万的豪车,其收入自然要比卖几十台平价车高得多,所以总营收数字就上去了。但是,为了打造这样一款顶级的、能够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品,前期的研发投入、建设全新的高端生产线、采购全球顶级的零部件,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般的开销。这些巨额的成本分摊下来,就造成了账面上的巨额亏损。这其实是所有企业向高端转型时必须经历的阵痛,是典型的“先投入,后产出”战略。江淮正在用眼前的亏损,去赌一个能够站上价值链顶端、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不过,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向上突破中,江淮也并非高枕无忧。它自身的一个短板也暴露得愈发明显,那就是在主流新能源市场的乏力。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江淮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16.36%,也就是说,它卖出去的乘用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还不到两成。这个数字是什么水平呢?同期的吉利汽车已经超过了54%,长安汽车也超过了36%。当几乎所有主流的中国品牌都在全力以赴地将自家的走量车型电动化、智能化,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的时候,江淮在这一块显然是掉队了。它就像一个偏科生,在“与华为合作造百万豪车”这道附加题上表现优异,但在“如何将十到二十万的主流家用车做好新能源转型”这道必考题上,却分数不高。未来,江淮汽车的挑战依然巨大,它既要确保与华为合作的“高塔”能够顺利建成并产生效益,又要回过头来,想办法补齐自己在主流新能源市场这块关键的短板。
全部评论 (0)